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严惩破解防沉迷系统的新花招

2021-06-10 15:05:06 来源:法治日报——法制网 作者: -标准+

□ 吴沈括

  近日,媒体报道了全国首例破解青少年防沉迷系统新型网络犯罪案的侦破情况:今年1月,广东江门网警在工作中发现,有一批网站在社交平台上大肆推广“代过游戏人脸识别、售卖过脸技术”的广告。后经层层追踪,警方发现这些不法分子旨在帮一些未成年人破解各大游戏厂商推出的防沉迷系统。最终警方调集力量,在全国11个省份开展统一收网,一举侦破了这起新型网络犯罪案件。
  从这些不法分子的操作方式看,他们先是从网上购买公民信息,然后通过为未成年人提供代过人脸识别服务,来绕过游戏厂商的人脸认证环节,最终实现未成年用户不再受防沉迷系统限制的目的。据报道,此次行动全链条打击了贩卖公民个人信息、代过人脸技术服务支撑、技术推广等多个违法犯罪环节,共抓获犯罪嫌疑人13名,查处非法网站超500个、工作室6家。
  置身网络万花筒的未成年人普遍好奇心强,但自控意识与能力相对有限,为加强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护工作,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针对当下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态势,专门增设了“网络保护”专章。基于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规定,目前各大游戏、视频、直播等网络平台都推出了青少年防沉迷系统,旨在通过实名注册、人脸认证等方式控制青少年的娱乐游戏时间。相比普通模式,进入该模式后,青少年使用时段、服务功能都会受到限制,并且只能访问青少年专属内容池。引入和普及防沉迷系统的应用对于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网络生态等具有创新性意义和实践价值,能够切实助益数字新生代享有清朗的网络空间。
  然而,从媒体报道的这起案件看,现实中一些不法分子想方设法利用各种手段帮助青少年破解防沉迷系统的认证机制,以便从中牟取不法利益,例如通过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大肆传播“代过游戏人脸识别”“过脸技术”等违法信息,试图使各类网络平台的防护措施失效。
  基于这些执法司法案例,可以看出,此种新型网络违法犯罪黑色产业链条往往涉及非法获取或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代过人脸技术服务支持以及违法技术推广等诸多违法犯罪环节,也会造成多重社会危害:一方面,对于各类个人信息的不法处理会严重危及民众的个人权益保护;另一方面,违法的技术服务支持也会严重威胁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与可信性。此外,违法技术资讯的传播还会严重损害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
  事实上,我国网络安全法明确强调任何个人和组织使用网络时都应当遵守宪法法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不得危害网络安全,不得利用网络从事侵害他人隐私权和其他合法权益的活动;同时,网络安全法明文要求不得从事非法侵入他人网络、干扰他人网络正常功能、窃取网络数据等危害网络安全的活动,不得提供专门用于从事侵入网络、干扰网络正常功能及防护措施等危害网络安全活动的程序、工具,也不得在明知他人从事危害网络安全活动的情况下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
  此外,我国刑法规定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以及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等罪名也昭示着对上述行为的价值否定。这种通过各种技术手段破解防沉迷系统并牟取不法利益的行为正是网络安全法、刑法等法律法规所明文禁止的非法行为。因此,强化针对此类新型网络违法犯罪的全链条式打击,对于提升青少年网络保护水平至关重要。
  与此同时,这起案件的破获也给各类网络平台以多重启示与警示,一则应当不断改进和完善青少年防沉迷系统的技术安全性,确保其拥有与具体应用场景相适应的、必要的网络安全防御水平;二则应当持续投入该系统运行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工作,出现异常访问行为要能被及时发现、及时响应以及有效处置;三则应当切实担负主体责任,与其他社会成员一道积极为各年龄段青少年提供更多的、与其心智相符的数字内容,积极通过各种形式提高广大青少年的网络安全意识与数字技能素养。当然,作为司法机关,也要积极依法惩治各类破解或绕开防沉迷系统的非法行为,从而合力筑就保护青少年各项网络权益的法治生态。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法治国际中心执行主任)

编辑:李晓慧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