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浙江省象山县综合行政执法局以深化“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为统领,通过拓展执法领域、延伸服务半径、创新普法模式,构建起覆盖全域、服务全民的现代执法体系。从更多领域的法治守护,到个体工商户的精准服务,再到社区普法的互动创新,象山县综合执法队伍正用法治力量书写着新时代基层治理的精彩篇章。

执法领域多维拓展:从田间到云端的全域守护
清晨的大塘港薄雾未散,定塘镇综合执法队员老张已开始一天的执法巡查,他手持的纸质网格图详细标注着23个风险点位——这背后,是象山县综合行政执法局以生态文明、古村守护、“双减”监管为重点,持续拓展执法新领域、构建执法新体系的生动实践。
在定塘镇,秸秆禁烧实现全域零火点的背后,是80次网格化巡查、15处隐患扑灭、批评教育农户120人次的扎实数据。该镇执法中队创新四式管控法:固定巡查每周雷打不动,不定时随机抽查,夜间突击打破时间差,视频监控形成闭环。大塘港水源地保护中,五方联动机制更让属地派出所、镇农业农村办、户外救援队、大塘港管理处、综合执法中队协同发力,115人次违规垂钓被劝离,100余张地笼网被收缴。
东陈乡的无人机巡航更成为“空中哨兵”。“没想到这么隐蔽的钓位也能被你们发现。”其精准执法能力令违法者屡生“无处遁形”之叹。从巡航锁定到现场查处18分钟内完成,93架次飞行作业、28起成功查处,使违法垂钓发现率提升3倍、案件平均处置时间缩短60%。该乡执法中队中队长张少杰感慨:无人机机翼与法治锋芒的结合,铸就了最坚实的生态屏障。
文物保护单位护航工作同样展现新作为。新桥镇以执法联动为基石,以多级网格为助力,开展“一支队伍进古村”执法检查行动,同步建立的“部门+文保员+网格员”三级巡护体系今年已开展23次巡查。在各家文物保护单位的消防设施检查台账里,8处整改隐患全部销号。村民张大姐主动报告的墙体裂缝,成了“综合执法+宣教模式”的生动注脚。从单打独斗到集团作战,县级文保单位正享受着立体化执法保护,一座座千年古村在法治护航中焕发新生。
“双减”亮剑行动则直击学科类培训“隐身”难题。今年暑假,象山县综合行政执法局联合教育部门开展“穿透式”检查。23名小升初学生从托管班数学课堂被请出的场景,成为“双减”执法典型案例。20余家机构检查中,《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的利剑刺破了“作文启蒙”“作业辅导”“阅读积累”等违规教学的“马甲”,6家同类机构被一并查处。依托教育执法协同机制,这些案例转化为长效监管的坚实支撑。
从田间地头的秸秆巡查,到文物古建的消防检查,再到隐形培训的精准打击,象山综合执法队伍正用实际行动证明:执法领域每拓展一寸,群众安全感就增加一分。在这片山海之间,法治的触角正延伸至每个需要守护的角落。

服务半径持续延伸:从管理到共治的温情转身
鹤浦镇南田路上,海鲜餐厅老板老陈正忙着更换煤气瓶,执法队员金大伟在一旁指导:“这个煤气瓶快过期了,必须立即更换,安全可不能马虎。”老陈连连点头,感慨道:“他们手把手教我们整改,做生意更安心了。”这种转变,正源自象山县综合行政执法局推动益企指导服务向个体户延伸。
在鹤浦镇,散乱污曾是困扰海岛餐饮业的顽疾。随着两大工程入驻,40余家个体餐饮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执法队创新推出“绿黄红”三色动态执法机制,对合规经营挂绿牌,轻微违规挂黄牌限期整改,严重违法挂红牌停业。该镇执法中队中队长林懿懋介绍,机制实施两个月后,35家店铺中已有15家获绿牌,20家黄牌商户完成整改。近日,在鹤浦镇大沙村一家民宿,执法人员正耐心讲解安全知识,民宿老板王女士恍然大悟:“以前没注意这些细节,现在才知道小问题可能酿成大祸。”而在丹东街道,执法队员正对未履行环境卫生责任的商户逐户发放整改黄牌,明确整改时限。建设路服装店店主王大姐说:以前觉得执法就是罚款,现在明白他们是来帮忙的。
涂茨镇汤鲁线的变化印证了治理智慧。针对34家流动摊贩占道问题,镇政协联委会听取多方诉求,最终建成全天候疏导点,屿岙村集体收入因此增长52%,摊主们组建了自治小组。贤庠镇通过治理需求画像,在工业园区设置48个标准化摊位,摊主王大姐的煎饼摊有了固定经营场所:“现在用自来水洗菜,收入还涨了三成。”定塘镇则将农贸市场搬迁至专用场地,89个摊位按功能分区摆放,执法队员累计现场劝导427次,换来现在摊主们主动维护秩序的局面。
从海岛餐饮到城区商铺,从流动摊贩到农贸市场,象山以法治为基、服务为本的治理实践,正在描绘个体工商户高质量发展的新蓝图,实现从“末端执法”到“自发自治”的转变。
“综有说法”赋能法治:从单向到互动的普法跃升
“以前普法像‘大水漫灌’,现在终于能‘按需点菜’了!”在丹西街道塔山社区,网格员小陈正挨家挨户收集居民普法需求。她手中的《普法需求清单》上,密密麻麻记录着电动车充电安全、不文明养犬、车辆违停等高频问题。这种“点单式”普法模式,正是象山县综合行政执法局近年来创新推出的精准普法机制。通过社区网格员实地走访、企业联络员合作联动,形成“需求清单-派单服务-效果评估”的闭环管理。
在丹东街道紫珑湾小区,普法队针对居民多次反映的违规装修问题,现场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物业管理条例》等相关条款。“原来公共区域私开门洞也是违法行为,我马上整改!”居民张阿姨当场表态。目前,该模式已覆盖全县90%以上社区,发放普法手册2.3万份,现场答疑超5000人次。
从社区“点单”到街头“摆摊”,象山县的普法创新正不断升级。“非机动车要停放在规定区域,以后要注意规范停放。”西周镇菜场前,综合执法中队联合交警、司法所、平安法制办、社会事务办、应急管理、妇联等部门开设的“每月一主题”普法摊位前,执法人员正为商户讲解车辆停放知识。“部门联动+场景嵌入”的普法模式,将消防避险、营业执照办理等专业知识融入政务服务场景,让法律知识“活”起来。在丹城街道某餐饮店,执法人员通过“以案释法”方式,向店主展示违规使用燃气灶具的处罚案例。“他们是在帮我们避坑。”店主李先生感慨道。今年以来,全县各执法中队开展联合普法活动50余场,覆盖商户3000余家,推动商户从“被动接受检查”向“主动学习知识”转变。
“理论后备箱”宣讲则让法治宣传更有温度。丹西街道某小区,90后宣讲员小章打开汽车后备箱,里面整齐摆放着《十大常见违法事项》《文明养犬》《规范涉企检查》等资料。他结合“联合执法进小区”等真实场景,将执法案例转化为宣讲教材。“原来政府部门‘综合查一次’是为了提升小区治理水平!”居民王阿姨恍然大悟。象山县综合行政执法局组建的“综声代”宣讲小分队,通过此类宣讲活动,将发现处置的180余起小区问题转化为普法案例库,推动普法成果向治理效能转化,让法治宣传真正“接地气、聚人气”。
“法治宣传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象山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王本久表示,通过“需求导向型”普法机制、“多元协同型”普法矩阵、“实践转化型”普法路径的三重创新,该局正推动法治宣传从“单向灌输”向“精准滴灌”跃升,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法治动能。
半岛为卷,山海作笔。从精准执法的“硬”举措,到温情服务的“软”力量,再到全民普法的“深”渗透,象山县综合行政执法局用行动诠释着“执法为民”的初心,书写着新时代法治建设的山海答卷。
改革没有终点,我们将继续以山海之胸怀,擦亮“大综合一体化”金字招牌,让法治成为象山最美风景线,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执法场景里,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象山分量”。(张奕)
编辑: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