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执法权限下沉则是激活治理效能的关键举措。近年来,随着市县执法权限持续向乡镇延伸,如何让政策落地不打折、执法效能不弱化,成为基层治理的核心课题。河南省济源市思礼镇直面“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治理困境,以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为突破口,通过人员下沉、力量融合、流程再造,探索出一条基层执法高效响应的新路径,让治理触角真正直达末梢。

直面痛点:打破部门壁垒
“以前发现商户存在安全隐患,我们只能记录上报,待综合执法队衔接处置时,要么错过了最佳整改时机,要么小问题拖成了大麻烦。”提及改革前的执法现状,思礼镇市场监管部门工作人员深有感触。执法权限下放后,基层普遍存在日常巡查与执法监督脱节的现象:业务部门侧重排查线索,执法大队负责处置办案,中间的移交流程不仅耗时费力,更易导致责任空转、问题发酵。
为打破这堵横在基层执法路上的“墙”,思礼镇推出关键改革举措:将综合行政执法大队下设的4个执法中队,全部下沉至国土、村镇规划、市场监管、应急管理等核心业务部门,实现执法力量与业务工作的深度捆绑。这一调整彻底重构了执法模式,形成“谁检查、谁办案”的闭环机制——执法人员全程参与日常巡查,发现问题当场启动执法程序,既消除了部门间的移交壁垒,更倒逼业务部门强化源头监管责任,从根本上杜绝了责任“甩锅”。

三维赋能:震慑、高效、专业彰显改革实效
改革落地以来,思礼镇基层执法呈现出“风险前置、响应提速、专业升级”的显著变化,治理成效体现在三大维度:
执法震慑前置,风险防患于未然。“现在执法人员带着执法证上门,规范的调查流程、明确的法律依据,让我们不敢有丝毫侥幸心理。”辖区内一家餐饮商户负责人说。执法力量嵌入日常巡查后,亮证执法、规范处置成为常态,这种“沉浸式”执法本身就是生动的法治宣传。数据印证成效:2024年思礼镇火灾起数同比下降 12.5%,连续两年保持下降态势,其中经营性场所火灾仅发生3起,远低于周边乡镇平均水平,违法违规行为的滋生空间被大幅压缩。
响应速度翻倍,问题解于萌芽。“以前处理乱倒建筑垃圾,等协调执法人员赶到,违法者早就离场,现在我们当场就能处置。”思礼镇村镇规划办公室副主任、综合执法四中队队长吴亮举例说,一次接到群众举报后,他带领执法人员5分钟抵达现场,对违法倾倒者当场作出处罚并要求清理,后续该区域再未出现类似问题。人员下沉实现了发现即处置,平均执法响应时间较改革前缩短 70%,大量问题在萌芽状态得到解决。

专业能力升级,执法公信力提升。面对上级下放的64项跨领域、专业性强的执法权限,思礼镇通过“中队与业务部门一一对应”的融合模式,让执法人员专注特定领域精耕细作。“以前要兼顾多个领域,政策法规记不深、用不活;现在专门负责应急执法,政策条款、执法流程都烂熟于心。”思礼镇应急部门负责人、综合执法二中队队长郑攀介绍说。专业化建设带来了执法质量的飞跃:自2022年改革以来,该镇综合行政执法大队累计办案108件,无一例引发陈述申辩、听证或行政诉讼,执法准确率和公信力实现双提升。
展望未来:打造可复制的基层治理新样板
“执法权限下放不是简单的‘权力移交’,而是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让执法力量沉在一线、用在实处。”思礼镇党委书记于晓波表示,通过人员下沉、力量整合、快速行动,该镇成功打通了基层执法的“最后一堵墙”,既节约了执法成本,又维护了公平正义,让基层治理更高效、更接地气。
思礼镇的实践为基层执法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只有打破部门壁垒、推动力量融合、优化执法流程,才能让下放的执法权限“接得住、用得好、见实效”。下一步,思礼镇将继续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在队伍建设、流程优化、科技赋能等方面持续探索,致力于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治理新样板,为夯实国家治理根基贡献更多力量。(吕欣洁)
编辑:周洁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