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洛阳老城:构建无龄感社会,让长者与时代共舞

2025-10-23 15:48:14 来源:法治网 -标准+

10月19日,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委书记赵书政带队实地调研养老服务工作,他深入应天门北广场省级非遗南无拳训练展示场所、武皇牡丹店、建安门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神龙水上义务搜救队,与老党员、老干部亲切交流,详细了解辖区老人需求和精神文化生活、参与社会活动等情况。

赵书政表示:“长者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希望广大老年朋友保持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健康心态和进取精神,既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又要老有所为,为建设现代化老城贡献‘银发力量’。要推倒年龄高墙,构建无龄感社会,让长者与时代共舞,要和年轻人一样,在广阔的人生舞台上持续发光发热。”

调研中,赵书政现场观看了省级非遗南无拳训练展示,实地查看了武皇牡丹店、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神龙水上义务搜救队运行情况,对发挥长者作用弘扬非遗,为长者组织开展各类文体娱乐活动,在支持长者自主创业、公益服务等方面取得的成效给予充分肯定。他表示,推倒年龄高墙,建设无龄感社会并非抹平差异,而是让朝阳与晚霞在同一片天空交相辉映。每一位长者的智慧都是文明长河的支流,当城市的天际线被无障碍设施改写,当智能手机界面向褶皱的手指投降,当退休教授与大学生在同一实验室争论——我们将见证一个更坚韧、更丰沛、更具生命力的文明图景。这不仅是应对老龄化的策略,更是人类对自身命运的一次深情重构:在跨年龄的共振中,个体生命得以完整,文明薪火得以永恒。广大长者要突破年龄限制,追求身心健康的无龄感式幸福生活,并在身体许可的条件下,发挥好“老当益壮”的作用,利用所学所长服务社会、服务群众、传递正能量,让老年生活不再是单调的重复,而是充满可能的崭新篇章。

老有所为是晚年价值的生动彰显,更是社会文明的温暖注脚。近年来,老城区充分挖掘银发力量,发挥银龄优势,努力构建无龄感社会。建设长者服务阵地,打造“夕阳红”品牌矩阵,整合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乐养居”养老服务中心等社区公共资源搭建老党员之家、老年大学“银发学堂”“夕阳红”银晖工作室等服务阵地70余个,培育打造省市示范离退休干部党支部7个,切实将长者力量转化为基层治理、服务群众的正能量;创新“夕阳红党建+文旅”,组织广大长者赴乡村振兴实践基地、天心·隋唐里等产业园实地调研观摩50余次,为区委、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报告40余篇。鼓励长者发光发热,依托“银发”人才库、“五老”数据库,建设“银晖宣讲团”“火车头”志愿服务队、梦之韵老年艺术团、初心朗诵社等各类老年组织130余个,引导广大长者积极参与基层民主监督、移风易俗、民事调解、文教卫生等活动,在理论宣讲、志愿服务、关心下一代等事业中贡献力量,2400余名长者踊跃参与。积极创造老有所为的社会条件,营造平等的就业环境,探索建立老年人才信息库,为3000余名有劳动意愿的长者提供职业介绍、技能培训和创新创业指导服务;盘活空置房、公园、商场等资源,设置适宜长者的教育、文化、健身、交流场所50余处,完成400余户家庭适老化无障碍改造,推动建设老年友好型无龄感社会。老城区荣获全国老龄社会建设创新案例、全国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让长者与年轻人一样,心怀梦想、积极生活、共同成长,不仅是个体幸福的源泉,更是老城区增强社会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下一步,老城区将积极扩大老年服务资源供给,提升老年服务质量,鼓励长者在关心下一代、基层治理、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中继续发挥作用,支持引导他们享受无龄感的生活,拓展绚丽多彩的生命画卷,展现新时代中国长者的精神风貌。(法制与新闻记者 张治平 通讯员 石智卫)


编辑: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