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河南省洛阳市召开“十四五”时期推进城市提质工作新闻发布会。洛阳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局、市城管局等部门相关负责人出席发布会并答记者问,洛阳市委宣传部二级调研员智建国主持发布会。记者从发布会获悉,洛阳从六个方面发力,推动城市能级实现历史性跃升,一幅“宜居宜业、宜乐宜游、宜商宜养”的古都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稳楼市、护遗产、优保障,夯实城市民生根基
在房地产市场与住房保障领域,洛阳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始终坚持“房住不炒”定位,打出政策“组合拳”。通过制定专项措施精准调控土地供应与信贷支持,推动市场供需平衡、价格稳定;全力推进“保交楼”工作,争取国家专项借款33.225亿元,推动76个项目3.3万余套住宅交付,165个在建项目纳入攻坚范围,2.8万余套房屋如期交房,同时化解不动产“登记难”问题,加快“交房办证”进度。此外,还取消商品房销售价格指导,提升预售形象进度至主体封顶,并通过房交会与购房补贴激发市场活力,满足居民合理住房需求。
住房保障体系持续完善。“十四五”期间,洛阳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3.9万余套(间),超额完成任务;3个经济适用房项目3210套住房交付,两个项目2047套开工,资格审核与分配全程公开公正;公租房推行App线上办理,实现“不见面审批”,提升群众办事便利度。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面,洛阳成立高规格保护机构,出台20余个规范性文件,完成10余部保护规划编制,落实“先文探再出让”“先普查再建设”制度,避免建设性破坏。同时,设立专项保护资金,每年从土地出让收入中提取3%用于保护利用,推进“1+3”古都文化体验区建设,汉魏洛阳城遗址博物馆、洛邑古城一期续建等项目投用,西工小街、广州市场等历史地段焕新,成功举办世界古都论坛等活动,汉服文旅、博物馆经济蓬勃发展,名城影响力持续提升。
织密交通网、升级公交服务,打造全国性综合枢纽
“十四五”期间,洛阳交通实现从“强基础”到“优功能”的跨越。基础设施建设成果丰硕,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0126公里,高速公路新增4条、215.5公里,国省道路形成“三纵五横”“七纵九横三联”布局,二广高速洛阳城区段获评全国“平安工程”,国道G208、G311入选国家现代养护工程试点,获省厅1500万元专项激励资金,黄河小浪底水路客运航线入选国家“特色文化游”试点。
公共交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地铁1、2号线双线运营,客运总量超2.2亿人次;城市公交线网从600余公里增至700余公里,实现地铁站点150米内公交全覆盖,构建“轨道+公交”无缝衔接体系,成功获评“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与“绿色出行示范市”。
物流枢纽能级显著提升。洛阳入选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开行至中欧、东盟(万象)国际货运班列及至青岛、宁波铁海联运班列,累计开行758列,集装箱吞吐量超28万标箱;4家企业入选省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顺丰速运“公铁空”联运模式压缩快件时效约60%,助力本地产业对外开放。
扮靓城市“颜值”、补齐民生短板,提升宜居品质
园林绿地建设让洛阳“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十四五”期间,该市新建绿地2261公顷,建成区绿地率39.35%、绿化覆盖率44.99%,人均公园绿地16.35平方米;建成便民游园329处,升级改造6大园区,牡丹文化节推出夜赏牡丹与水上光影剧场,打造11处网红打卡点,“牡丹+”活动日均引流3万人次;打造花路、花墙、花桥等408处景观,面积达26万平方米,擦亮“北国花城”名片。
公共管理与市政维护精细化推进。制定排水防涝应急预案,排查整治83个积水点、易涝点,新建管网71.88公里,整改老旧管网112.58公里;开展窨井盖专项整治,治理问题窨井盖18.3万余座,安装智慧窨井盖1.1万余套;累计维护车行道42万余平方米、人行道44万余平方米,维修路灯1.3万余处,保障城市安全运行。
民生服务保障持续加强。供水实现“地表水为主、地下水为辅”格局,中心城区进入优质供水时代;4座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两座扩建,再生水利用率32.27%,污水日处理90万吨、处理率100%;改造燃气老旧管网194.32公里,储气容量3200余万方,可保障28天用气;新增集中供热面积690万平方米,中心城区基本实现全覆盖。此外,新改建公厕540座,183座24小时开放;新增停车场184个、泊位4.04万个,建设充电站1665座、充电枪9.35万支,“洛阳城市停车”智慧平台整合583个停车场信息,便利市民生活。
下一步,洛阳将继续围绕城市提质目标,在房地产转型、交通枢纽升级、城市管理精细化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城市从“住有所居”迈向“住有宜居”,进一步巩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让城市更有“面子”也更有“里子”。(法制与新闻记者 张治平 通讯员 鲁慧 焦夏飞)
编辑: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