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管理工作中,流动摊贩宛如一道复杂的命题,既是城市治理绕不开的难点,更是检验治理水平高下的试金石。
近日,江西景德镇的“鸡排哥”在网络世界意外走红,他的摊位前每日都排起蜿蜒如龙的长队,热闹非凡的场景甚至引得综合执法人员不得不出面,劝阻游客切勿因排队而影响交通秩序。这一小小的插曲,恰似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城市管理者在平衡市容秩序与民生需求之间所面临的微妙关系。
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对于摊贩经济,当地政府始终秉持着“以人为本、疏堵结合、分类施策、精细管理”的智慧原则,多管齐下、多措并举,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一股浓郁而温暖的“烟火气”。

疏堵结合,化身沟通“劝导员”,奏响和谐序曲
倘若对流动摊贩采取简单粗暴的“硬性驱离”手段,不仅会让摊贩们如同无根之萍般四处流窜,难以安定,更可能在不经意间“失去民心”,让城市管理陷入被动。为了给城市增添更多烟火气息,庄市街道可谓用心良苦,精心设立了25个便民早点摊。通过要求摊贩办理健康证、开展不定期检查,既从源头上确保了食品安全,让市民吃得放心,又为流动摊贩提供了一个稳定经营的“港湾”,让他们能够安心谋生。
而对于那些处于疏导点之外的摊贩,执法人员则化身耐心的“劝导员”,使用文明礼貌的用语,与摊贩们心平气和地交流。他们详细地向摊贩们说明其行为对交通、卫生、安全等方面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争取得到摊贩们的理解与配合。通过这种理念的转变,执法人员将自身定位从单纯的驱赶者,转变为城市秩序的维护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让城市管理更具温度。

精准施策,谨防管理“一刀切”,绘就个性画卷
城市的每个角落都有其独特的“性格”,流动摊贩的情况也千差万别。因此,根据流动摊贩的不同性质和区域的不同功能,采取差异化的管理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本地菜农、下岗职工等贩卖农作物、自产自销或确有困难的摊贩,管理策略优先以引导、帮扶为主,积极为他们解决经营场地问题,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便利,帮助他们顺利开展经营活动,让生活有盼头、有奔头。
而对于经营型摊贩,则重点加强食品安全和环境卫生监管。要求他们承担更多的主体责任,严格遵守相关规定,确保所售商品的质量安全,保持经营场所的整洁卫生。同时,严禁流动摊贩在主干道、学校医院门口、消防通道等关键地区经营,这些区域是城市运行的“生命线”,容不得半点马虎。

依法依规,执法流程“规范化”,筑牢公平基石
法律是城市管理的准绳,依法依规执法是确保管理公平、公正的关键。对于初次违规且情节轻微的当事人,执法人员以批评教育为主,给予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同时将违规情况记录在案,以便后续跟踪管理。
而对于那些多次劝导无效、严重侵害公共利益的流动摊贩,如噪声油烟扰民且屡教不改的,则依法采取警告、罚款等措施。在整个执法过程中,必须全程录音录像,亮证执法,明确告知当事人其权利义务,确保每一个执法环节都依法依规,让当事人心服口服。
应对流动摊贩问题,无疑是对综合执法人员智慧、耐心和担当的综合考验。城市管理的最终目标并非“消灭”摊贩,而是通过精细化的“管”和人性化的“服”,实现城市“烟火气”与“文明风”的动态平衡。让城市既有光鲜亮丽的“面子”,展现出整洁有序、文明进步的形象;更有温暖人心的“里子”,充满生活的气息和人文的关怀。(姜华峰 林意然)
编辑: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