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河南省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沁园街道,一场以“百名网格员遍访百个楼院小区”为核心的“双百”行动正悄然改变着基层治理的环境。这场行动以“小切口”破解基层治理大问题,将普法宣传与矛盾纠纷化解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基层法治建设具象化的新路径。
网格织密普法网 敲门敲开民心门
沁园街道的基层治理,首先赢在一张“网”。街道按地域面积、人口数量科学划分336个居民及专属网格,实现47843户居民全覆盖。近千名街道干部、社区工作者、网格员、楼栋长组成的“普法大军”,深入105个小区835个楼栋开展“爬楼敲门”行动。每一次敲门,都是一次双向奔赴:既完成“看群众生活、听社情民意、帮生活困难”的排查任务,又同步开展“讲政策法规、劝矛盾纠纷”的普法工作。居民王大妈说:“以前觉得法律离我们很远,现在网格员上门,一边问我们生活咋样,一边给我们讲咋用法律保护自己,心里亮堂多了。”

三项机制显神通 普法治理精准化
“普法不是大水漫灌,得像针灸一样精准。”沁园街道党工委书记张先军的话,道出了“双百”行动的精髓。
“警社联动”让普法有了“活教材”。每周,包居民警都会召集社区干部、网格员召开治安例会,案例普法成为固定环节。针对“噪声扰民”纠纷,民警会搬出民法典、噪声污染防治法,明确侵权责任与治安管理处罚规定,让居民在身边事中读懂法律条文。
“综合研判”让普法靶向更精准。由法律顾问、民调员、司法所、社区民警组成的法治研判小组,每周对疑难问题进行“法律会诊”。针对居民觉得法律条文枯燥的问题,他们将道路交通安全法中“道路通行规定”改编成“安全头盔是法宝,驾乘人员要戴好”的顺口溜,让法律知识朗朗上口、入脑入心。
“分类施策”让普法更显温度。老旧小区片区侧重老年人权益保护,27名行动不便的老人迎来法律志愿者上门读法讲法;商业片区侧重商户守法经营,联合市场监管所开展进店普法,纠正商户“虚假宣传”“过期食品销售”等违规行为;新建高层小区则围绕高空抛物、充电桩安装等热点问题开展普法,让法律护航新生活。
成效彰显治理新貌 经验照亮基层路径
数据显示,行动开展以来,街道共排查纠纷137起,化解92起,化解率达67.2%,其中通过普法引导当事人自主和解的占比60%,群众满意度从82%提升至95%。
居民法治意识的增强更为可喜。辖区居民主动咨询法律问题的频次增加3倍,老年居民成功拒绝“保健品高价推销”“虚假养老项目投资”等骗局4起。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也显著提高,“排查—普法—化解—反馈”的闭环机制已然形成,在开展“双百”行动过程中形成的“警社联动常态普法”“综合研判精准普法”等经验,已在14个居委会、9个社区推广落地。

据了解,沁园街道的“双百”行动仍在继续,这场普法与治理的深度融合实践,正为基层法治建设写下生动注脚,也为更多地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提供着可复制、可推广的“沁园经验”。(李二宾)
编辑: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