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执法人员进企业检查必须‘亮码’,未经扫码确认的检查我们可以拒绝,这种规范透明的执法方式让我们经营更安心。”近日,某物流企业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对湖南省长沙县推行的“扫码入企”制度连连称赞。这一创新举措,正是长沙县司法局强化行政执法监督、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缩影。

制度创新:从“随意查”到“规范查”
作为全国经济五强县,长沙县拥有市场主体近8.8万家,如何平衡执法监管与企业减负,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课题。
2025年初,长沙县司法局牵头制定《长沙县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十条措施》,并配套出台年度工作计划,明确涉企检查全流程标准。同时,该县在全省率先公布县级涉企行政检查主体清单,将70个法定检查主体、891项检查事项及579项年度计划全部公开,让企业“看得见、查得到、能监督”。
“过去各部门检查频次高、标准不一,企业疲于应付。现在通过‘综合查一次’和‘扫码入企’,检查效率提升,干扰大幅减少。”长沙县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以物流行业为例,作为湖南省“扫码入企”唯一县级试点,该行业年度检查频次较2024年下降70%,企业获得感显著增强。
科技赋能:扫码入企让监督“双向透明”
“滴——”随着扫码声响起,行政执法人员进入企业前,需通过“湖南省行政检查码”上传检查依据、内容和人员信息,检查后企业还可对执法行为进行评价。这一举措既约束了执法随意性,也为企业提供了反馈渠道。
“执法是否规范,系统数据一目了然。”县行政执法局工作人员表示。截至目前,长沙县已全域推行“扫码入企”,2065次涉企检查均实现线上留痕,同比检查总量下降71%。此外,该县在危险化学品、校外培训等11个重点领域推行跨部门联合检查,避免多头执法、重复检查。

社会共治:让执法在阳光下运行
如何让监督更贴近企业需求?长沙县司法局构建了多元参与的监督网络:
选聘17名行政执法监督员,涵盖人大代表、律师、企业代表等;
设立18个企业联系点,覆盖商会、行业协会及重点企业;
开展“规范执法·优化环境”大调查收集意见建议200余条。
今年3月,县司法局接到群众投诉,反映某执法部门在处理违停案件时存在程序瑕疵。经调查核实后,司法局立即下发《行政执法监督意见书》,暂扣涉事执法人员证件30天,并推动全县执法队伍开展警示教育。“监督不能流于形式,必须‘长牙齿’。”该局监督科负责人强调。
柔性执法:从“罚单”到“服务”
在严格监管的同时,长沙县积极探索包容审慎监管模式。某食品企业因标签标注不规范被检查发现,但因情节轻微且未造成危害,执法人员依据《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清单》予以教育指导,免予处罚。“这种执法方式既纠正了问题,又给了我们改进空间。”企业负责人感慨道。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长沙县依法不予处罚71起、从轻处罚377起、减轻处罚97起,累计减少企业罚款负担360万元以上。此外,司法局牵头完成企业信用修复342条,助力企业轻装上阵。
监督闭环:从“个案纠偏”到“长效治理”
为提升监督实效,长沙县建立“线索移交-挂牌督办-整改反馈”全链条机制:
——定期发布执法监督通报,点名曝光典型案例;
——对27条突出问题线索挂牌督办,整改率达100%;
——将规范执法纳入县人大、政协专项监督,形成监督合力。
“执法监督的最终目标,是让企业感受到公平与效率。”长沙县司法局局长表示。如今,该县涉企行政复议案件同比下降43%,企业满意度测评达96.5%,一个“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正加速成型。
专家点评
湖南大学法学院教授王伟认为,长沙县的实践体现了行政执法监督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治理”的转型,其“制度+科技+共治”模式,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可复制的法治样本。(法制与新网记者 陈笠 通讯员 蔡永胜)
编辑: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