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强基层治理,切实解决乡村法律服务资源不足的痛点,8月2日,一种融合高校智力、司法力量、政府支持与志愿服务的创新模式——黑龙江省汤原县永发乡红泉村“空中法律诊所”正式挂牌运行。这标志着“送法下乡”工作由阶段性活动正式迈入常态化、机制化的新阶段,为提升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提供了有力抓手。

现实呼唤:破解“超载”困局,多元解纷成关键
当前,基层法院面临日益繁重的办案压力。法官人均办案量持续攀升,部分基层法院甚至接近“人均千件”的极限。这凸显了社会对建立高效多元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的迫切需求。在此背景下,“送法下乡”亟须从“活动式”向可持续的“机制化”转变,将优质法律服务资源精准、高效地输送到基层末梢。

创新实践:多轮驱动共建“云端”法治桥梁
哈尔滨工程大学驻村工作队充分发挥学校法学专业优势、校友平台及共建单位力量,创新性地整合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法学系)、汤原县人民法院、永发乡党委、政府、黑龙江省法律援助中心哈尔滨工程大学工作站、哈尔滨工程大学法学校友会律师志愿服务团、黑龙江五州律师事务所等六方资源,共同组建“空中法律诊所”。该模式的核心创新在于:机制升级:将以往零散的“送法下乡”活动,系统性升级为常态化运行的工作机制。
资源聚合:突破地域限制,高效联动高校师生智力、法院权威指导、地方政府支持、法援工作站枢纽支撑、校友会及志愿律师专业服务,形成强大合力。
平台融合:采用“线上+线下”双轨并行模式。村民只需扫描哈尔滨工程大学法学校友会公众号二维码留言或联系驻村工作队,即可便捷对接法律专家(教师、学生、律师、法官),足不出村获得专业法律咨询、调解指引、法律援助申请等“一站式”服务。

深厚支撑:品牌积淀与制度保障
“空中法律诊所”的诞生并非偶然,它建立在坚实的实践与资源基础之上。
哈工程法学品牌:该校法学系拥有近40年办学历史,培养了3000余名优秀法律人才。其持续开展的“法律诊所”进社区、乡村活动已成为服务社会的知名品牌。2019年成立的法学校友会律师志愿服务团,已汇聚111位知名律师,提供优质公益服务。
制度化保障:2024年,黑龙江省法律援助中心哈工程大学工作站正式挂牌,实现了校内法律志愿服务的常态化、规范化运作。
多元化资源:诊所成立前夕,哈工程人文学院与汤原县法院签署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协议,获得地方法院的鼎力支持;哈工程佳木斯校友会也积极动员当地校友力量,为诊所提供坚实后援。

深远意义:赋能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
“空中法律诊所”极大便利了乡村群众获取法律咨询、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等公共法律服务,实现“精准高效、方便快捷”。有效助力就地解决村民法律难题,预防和化解基层社会矛盾,促进乡村和谐稳定。是提升乡村治理法治化、现代化水平的有力举措,为“夯实基层治理基础”提供了创新路径。切实落实“以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助力乡村振兴”的要求,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贡献法治力量。
汤原县“空中法律诊所”的建立,是响应中央精神、破解基层司法现实难题、整合多元力量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其创新性的共建机制和线上线下融合模式,不仅为当地村民架起了一座便捷高效的“法治桥梁”,也为探索新时代“枫桥经验”、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曹景杰)
编辑:周洁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