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下旬,笔者走进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人民法院康王人民法庭,实地探访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的治理密码。
选准“群英”:让懂行的人断明白是非
“群英断是非,关键在‘群英’得对路。”康王法庭庭长陈正荣常说。在该法庭联动的木里港社区“群英库”里,既有深耕行业多年的“老法师”,也有熟悉人情世故的“邻里通”,更有懂法律、明政策的基层工作者。每当有纠纷,法庭会根据案件特点“按图索骥”,挑选最适配的调解员。
今年4月,一起高空坠物纠纷让毛某和施工者王某闹得不可开交。毛某被施工掉落的铁块砸伤头部,治疗费没着落,王某却以“意外”为由推脱责任。法庭委托社区调解时,特意从“群英库”里请来了有20年建筑施工经验的老工长和社区里威望高的“老街坊”。
“老王,咱干施工的都知道,高空作业必须有防护,这铁块掉下来就是你的责任!”老工长一句话点中要害:“毛师傅受伤后连工都没法上,家里还有老小要养,你忍心吗?”老街坊的话又戳中情理。一法一情双管齐下,王某终于认了错,当场答应赔偿,毛某也体谅对方经济压力,双方握手言和。
走进康王法庭,“群英风采”栏里,41岁的党员方瑜、66岁的“调解能人”李世波等129人的照片格外亮眼。他们来自各行各业,通过“自我荐、群众推、社区挑”成为基层治理的“生力军”。
“‘群英’不是精英,是愿意为街坊办事的普通人。”陈正荣说。如今,岳阳楼区“群英”队伍已近3000人,涵盖“两代表一委员”“五老”人员、网格员等,甚至有25名专家教授加入涉金融、医疗等专业调解组。法庭定期组织法律培训,让“群英”既懂情理,也明法理。
从驾校退费纠纷里的“同行评理”,到邻里漏水纠纷中的“街坊说和”,康王法庭始终坚信:群众的矛盾,群众最懂症结。通过让“知情人”说“内行话”,让“公道人”评“是非理”,原本僵持的纠纷往往能找到“最大公约数”。
多元共治:把矛盾化解在“第一道防线”
法庭受理后,没有直接进入诉讼程序,而是联合社区启动诉前调解。调解员里既有熟悉物业流程的社区网格员,也有懂装修定损的“老木匠”。“漏水鉴定费就得几千块,真打官司,两家损失更大。”网格员算的“经济账”,“老木匠”估的“修复价”,让双方冷静下来。最终,陈某当场赔偿,定某也主动表示“以后还是好邻居”。
这样的“多元共治”不仅省时省力,更能触及矛盾根源。数据显示,近一年来,康王法庭通过“群英断是非”调解的纠纷中,诉前化解率达82%,当事人自动履行率超90%。“很多时候,群众要的不只是一个结果,更是被理解、被尊重的过程。”参与调解的法庭工作人员杨欣说。
融法于情:让司法温度暖到群众心坎
“群英断是非,不是简单‘和稀泥’,得有法为基、以情为桥。”这是康王法庭所有干警的共识。在他们看来,“群英”的优势在于用群众听得懂的话讲清法律,用群众能接受的方式化解矛盾。
去年11月,一起快递单备注引发的纠纷曾引发热议。张某因退货给柯某,在快递单上写了“柯啥比”(谐音侮辱性词汇),柯某怒而起诉。法庭调解时,特意请来了社区里的“文明劝导员”和律师。“咱不管啥理由,骂人就是不对,何况还写在快递单上,别人看到像啥样子?”文明劝导员的话直白却有力;律师再从名誉权法律规定入手分析责任。最终,张某低头认错,写下书面道歉,一场“口水仗”化作一次普法课。
从企业车间到校园课堂,从社区调解室到线上直播间,康王法庭还将“群英”的力量延伸到普法一线。他们组织企业代表旁听劳动争议庭审,让“群英”里的企业家现身说法讲用工风险;邀请学生走进法庭,让社区调解员用案例讲“身边的法律”。近一年来,法庭联合“群英”开展普法活动30余场,覆盖群众、企业员工、学生超5000人次。
如今,在康王法庭的辖区里,“有矛盾找群英,解纠纷靠大家”渐渐成了群众的共识。从驾校退费的“小事”到农民工讨薪的“大事”,从邻里摩擦到企业纠纷,“群英断是非”工作法就像一根线,串起了司法力量与群众智慧,让矛盾在阳光下化解,让公平正义在街头巷尾可感可及。
2023年11月,北京人民大会堂,陈正荣作为全国法院系统基层人民法庭唯一代表,捧回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奖牌。这份荣誉背后,是康王法庭连续三年的“减法”奇迹:年收案量从1500件降至1200件,万人成讼率全区最低,辖区治安案件明显下降。
“基层治理的‘密码’,就藏在群众里。”陈正荣说。康王法庭的实践证明,当司法的专业严谨遇上群众的智慧温情,便能在基层土壤里培育出和谐之花,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岳阳大地上绽放出更绚丽的法治新“枫”景。(杨青 杨学然)
编辑: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