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巷尾、小区角落、地铁口旁,那些长期停放、锈迹斑斑、布满灰尘的废弃自行车、电动车,不仅侵占公共空间、影响市容环境,更潜藏着安全隐患,成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一大难题。为系统化、规范化破解这一治理痛点,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深化“废弃汽车治理一件事”改革成果,进一步打破部门壁垒、整合优化流程,迭代升级“废弃非机动车治理一件事”,构建起全链条闭环治理体系,让城市空间焕活新生。
明晰定义夯基础,数据赋能精准治
在相关治理方案中,对“废弃非机动车”给出明确界定:凡在道路、停车场、居民小区及其他公共部位长久停放,因车身布满灰尘、锈迹斑斑、破烂不堪、轮胎干瘪、电池缺损等状态显露出弃置特征,且无人认领的非机动车,均纳入“一件事”管理范畴。
在此基础上,镇海区充分依托“大综合一体化”执法监管数字平台强大的整合能力,广泛汇聚公安、社区、商户等多元主体所掌握的信息资源,全力构建起覆盖全区的非机动车基础数据库。如蛟川街道综合执法队创新性实施“一车一档”台账制度,对港道路的2家电动车门店实施“地毯式”排查,详细记录50余辆废旧电动车的停放位置、破损程度、品牌型号、车架号等关键信息,为后续精准治理奠定数据基础。

明岗定责聚合力,闭环处置提效能
围绕“废弃非机动车治理一件事”,镇海区确立部门联动、全民参与、高效处置的工作原则,以基层治理四平台、“浙里办”等数字化线上协同平台,创新建立“排查联系-缓冲认领-发布公示-价格评估-报废回收”五步工作法,显著提升闭环整治效能。截至目前,已排查1000余辆废弃非机动车,目前完成清理处置200余辆,法律纠纷“零发生”。
在职责分工上,严格按照“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原则,对各部门和单位的责任予以清晰明确。通过明确社区网格员日常巡查、公安清理车行道、综合执法局处置人行道区域、建设局指导物业等职责分工,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治理合力,为“废弃非机动车治理一件事”高效推进提供坚实保障。
宣教治理双驱动,长效管理见真章
为让“废弃非机动车治理一件事”落地见效、常态长效,一些街道综合执法队探索推行“宣教+治理”双轨模式。如蛟川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一方面,开展“送法上门”活动,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商户,宣讲市容环境卫生相关法律法规,提升群众法律意识与规范经营自觉性;另一方面,对拒不整改的商户依法开具《限期整改通知书》,强化后续跟踪检查,确保整改到位。仅两周时间,50余辆“僵尸车”便被有序清运,周边道路市容环境焕然一新。
“‘废弃非机动车治理一件事’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常抓不懈。”蛟川街道综合执法队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深化“废弃非机动车治理一件事”应用场景,完善长效管理机制,持续加强宣传引导,推动市民主动处置闲置车辆、规范停放行为,让治理工作真正实现常态化、制度化,让城市空间更清爽、更宜居。(沈晓宁 林意然)
编辑: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