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创建46个市级以上民主法治示范村,精心打造268个“村(社区)法律顾问”值班室,悉心培育1355名法律明白人,累计提供法律咨询超38915人次,高效办理法律援助案件3093件……在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法治建设成果斐然。
近年来,该县司法局紧紧围绕法强基础、稳平安、惠民生的核心目标,加快推动建设覆盖城乡、方便快捷、优质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成功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用心绘就司法为民“同心圆”。
打造基层法治宣传“新阵地” 法律知识触手可及
“现在真是太方便啦!村里设有律师值班点,镇里有法治图书角,手机小程序还能随时向村里的法律顾问咨询问题,平时还有工作人员来给我们普及法律知识……”溶溪镇回星村村民的这番感慨,生动地展现了秀山县司法局普法宣传工作带来的显著变化。
秀山县司法局将普法宣传作为司法行政工作的重中之重,精心统筹规划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构建起了一张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线上+线下”普法网络,让法治观念如春风化雨般深入人心。
在线上领域,该局充分利用“翠翠秀山”“秀山法治”“普法手机报”等本土平台,创新推出数字化普法服务,将线上法律咨询、法律条款查询、典型案例查阅等功能集于一体,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轻松学习法律知识。同时,与秀山融媒体中心携手打造的《律师说法》栏目,聚焦物业服务、水电燃气、劳务纠纷等社会热点法律问题,摒弃传统枯燥的“说教式”普法,采用剧情演绎、以案说法等生动形式,让法律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引人入胜。截至目前,该栏目已成功制作播出98期,覆盖全县39万余人,成了群众学法懂法的“掌上宝典”。
在线下阵地,该局严格落实“八五”普法规划,精心布局建设集文化、教育、娱乐于一体的公共服务设施,打造了一批群众家门口的普法阵地。立足地区优势和产业资源,通过辐射带动效应,逐步推进城区滨江公园、溶溪镇晨光村、梅江镇兴隆坳、隘口镇坝芒村等多地的法治公园、法治文化广场建设。这些阵地巧妙融入宪法、民法典等法治文化元素,同时结合家风家教、传统美德等内容,在不破坏原有景观的基础上,形成独具特色、相互呼应的法治文化景观集群,深受群众喜爱与好评。
构建多元纠纷化解“终点站” 矛盾纠纷就地化解
“这件事拖了二十多年,我自己又出了事,原本对解决纠纷都不抱希望了,没想到司法所真的帮我解决了!”近日,刑满释放人员李某专程来到石堤司法所,向工作人员表达感激之情。
时间回溯到2001年,李某父亲与邻居张某置换宅基地,因面积差异产生补偿纠纷,多年协商无果,李某成年后双方冲突不断。2024年5月冲突升级。同年6月,李某因涉嫌偷越国边境被判处拘役,在服刑前,李某怀着最后一丝希望,委托司法所进行调解。
司法所工作人员在了解情况后,迅速行动起来,创新采用“羁押期介入+释放后无缝衔接”模式,在李某服刑期间积极沟通协调,李某释放后迅速跟进。通过实地测量、耐心倾听、梳理脉络,动员双方家庭成员参与调解,最终促使张某同意补偿3万元,成功化解了这起长达24年的纠纷。
“刑事强制措施导致调解中止并非终点,而是重新规划调解策略的契机。”秀山县石堤司法所所长夏一凡表示。该所创新打造的“羁押期情感保温—释放时法治重启—履行中行为矫治”全链条“人民调解+安置帮教”工作模式,为破解“人进监所、案悬空中”这一难题提供了宝贵的实践范本,充分彰显了基层治理体系对特殊情势的弹性应对能力。
多年来,秀山县司法局以“化解矛盾风险 维护社会稳定”专项治理为契机,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在矛盾排查、纠纷研判、处置化解等方面协同发力。依托全县309个调委会、268个村(社)以及87名网格员,构建了“排查+化解+回访”的闭环工作模式,充分整合全社会的法治力量,形成了基层矛盾纠纷化解的强大合力,确保将矛盾纠纷及时有效地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
探索基层法治服务“共同体” 法律服务温暖人心
不久前,秀山县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接到顾某良的法律咨询电话。原来,顾某良参与秀山某劳务公司承包的项目工程,完工后工资未结清,虽经县劳动监察大队调解,公司出具了《工人工资未支付表》,但顾某良多次催促仍未拿到工资。“公司承诺了支付,可这么久都没兑现,我们该怎么维权?”顾某良焦急地询问。
了解纠纷起因后,秀山县司法局立即启动农民工维权“绿色通道”。一方面,迅速指派专业律师承办此案,安排律师会见当事人、整理相关证据;另一方面,主动联系《工人工资未支付表》中其他未申请法律援助的农民工,询问其需求。立案起诉后,承办律师积极配合法院开展调查、调解工作,最终在庭前达成调解协议,为56位农民工追回了应得的工资。
“从受理援助申请到款项履行到位,不超过一个月,这是我们设立农民工绿色通道的初衷,就是要用最短时间为群众争取最大权益。”县公共法律中心工作人员说道。
为切实保障特定群体合法权益,秀山县司法局深入推进“法援惠民生”行动,着力补齐城乡法律服务供给短板。依托现有的县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镇街法律服务工作站、村社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精心打造“15分钟”法律服务圈,极大提高群众申请法律援助的便捷度。同时,进一步放宽对困难群体的援助事项限制,聚焦务工人员、未成年人、军警遗属等特殊群体,进一步放开经济条件限制,开辟“绿色通道”,优化服务流程,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持续增强受援人的幸福感与获得感。近年来,全县累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3093件,为困难群众挽回财产损失达4237.48万元,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司法为民的宗旨。(简训 周俊舟)
编辑: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