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路边摆摊提心吊胆,现在有了固定摊位,心里也不慌了!”傍晚6点,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高塘社区“便民蔬菜疏导点”内,72岁的张大爷正麻利地整理着刚采摘的青菜,摊位前“自产自销”的木牌格外显眼。每天有10余户周边村落的老人来疏导点售卖自家种植的蔬菜,这个由北仑新碶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主导设立的小型“农产品疏导点”以“小切口”勾勒出城市管理的民生温度。
破题占道难题:从“堵”到“疏”的为民转型
“城乡接合部流动摊贩占道经营,一直是城市管理的痛点。”北仑区新碶街道综合执法队负责人介绍,过去执法人员常面临“取缔难、反弹快”的困境,尤其是农村老人自产自销蔬菜时,普通执法易引发矛盾。执法人员调研发现,周边村落老人占道摆摊实为生计所迫。
为此,新碶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创新推出“三精准”工作法:精准选址,在不影响交通的渤海路和黄山西路交叉口停车场附近闲置地块划定100平方米区域;精准服务,免费提供摊位,队员引导,帮老人搬菜筐,摆摊位;精准管理,实行“16:00-20:00”错峰经营制,既避免交通高峰,又契合老人作息。“我们不是简单地赶走摊贩,而是要引导他们在合适的地方经营。”执法人员说,为帮助老人适应,他们还制作了简易经营须知手册。
老人增收与城市文明的双向奔赴
“现在每天能多卖一点菜,收入增加了!”李奶奶指着摊位上的自己刚摘的蔬菜笑着说。疏导点运行以来,老人日均销售额提升的同时,周边居民蔬菜采购也更为方便。
更显著的变化发生在交通上:过去拥堵的早晚高峰通行时间缩短了6分钟,路边菜叶垃圾也大大减少。“以前送孩子上学很拥挤,现在道路畅通多了,还能顺路买新鲜菜。”居民刘女士的感受,折射出疏导点带来的综合治理效益。执法中队还联合社区开展文明经营宣传,老人主动维护卫生、有序摆放摊位,形成了“自我管理+社会监督”的良性循环。
构建刚柔并济的执法新范式
“没有固定棚架,更要做好服务细节,这10个摊位,是我们探索如何更好执法为民的缩影。”执法人员表示,中队正试图将疏导点经验复制到其他领域,计划新增多处便民疏导点。这种“以民生需求为导向”的治理创新,让执法不再是冰冷的禁止,而是温暖的守护。守护老人的生计尊严,守护市民的生活便利,更守住城市刚柔并济的治理智慧。(顾焯惟 张街)
编辑: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