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潘从武 通讯员 孙文 彭欢

暑假快乐加倍,安全更要加倍。
防溺水、反诈骗、拒霸凌……法官用趣味案例和互动游戏,为孩子们解锁“安全度假”新技能。
为了让辖区青少年度过一个既有趣又安全的假期,近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库尔勒垦区人民法院博古其人民法庭法官化身“法治老师”,走进辖区社区,给假期的孩子们带来了一堂生动活泼的普法课。
防溺水 识破水域诱惑的“致命陷阱”
暑假是溺水高发期,为提高青少年的安全意识,在普法课上,法官通过真实案例讲解,向孩子们普及“六不”原则: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者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盲目下水施救。
针对不同场景,法官给出建议:如遇抽筋需冷静,采用仰漂姿势;发现同伴溺水要立即呼救,寻找竹竿、绳索等工具协助。现场发放《防溺水手册》等宣传资料,同时法官特别提醒家长,务必做好监护,带孩子游泳要确保孩子在安全的看护距离之内。
反诈骗 拆穿网络世界的“糖衣炮弹”
活动现场,法官结合青少年接触网络频繁的特点,以生动案例揭开电信网络诈骗的“伪装面具”。
“同学们,有没有收到过‘免费游戏皮肤’‘中奖兑换码’的消息呀?”法官从日常网络场景切入,讲述诈骗分子利用未成年人好奇心,以“福利诱惑”实施诈骗的典型案例。
“如果收到陌生链接,大家要记住‘三不一多’:不点击、不透露、不转账,多核实!”针对如何防范诈骗,法官给出了具体建议,强调遇到可疑情况要第一时间告诉家长或老师,必要时拨打110报警,引导学生提升网络警惕性,守护好个人财产安全。
拒霸凌 撕破校园角落的“隐形伤害”
“同学们,校园霸凌不只是肢体冲突,语言辱骂、排挤孤立也是霸凌行为。”法官从法律角度讲解校园霸凌的几种形式:肢体暴力(如殴打)、语言侮辱(如辱骂)、网络霸凌(如散布谣言)和社交孤立(如故意排斥)等。
通过讲解真实案例,并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相关条款,法官强调法律后果:“校园霸凌不是‘孩子间的玩笑’,一旦触犯法律,同样要承担责任。”
互动环节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分享对校园霸凌的看法,法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更要尊重他人、拒绝参与霸凌行为,共同营造友善互助的校园氛围。
法治互动 播撒学生心间“守法种子”
普法课堂结束后,法官与学生们开展问答互动。
“被同学起侮辱性绰号算霸凌吗?”
“遇到诈骗电话该怎么处理?”
面对学生们的疑惑,法官耐心解答,将法律知识融入具体场景,让抽象法条变得通俗易懂。
据介绍,近年来,博古其人民法庭始终关注青少年法治教育,通过“法官进校园”“模拟法庭”等多样化形式,将法律知识融入日常生活场景,引导青少年增强法治观念,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博古其人民法庭将聚力深化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突出参与性、体验性、实践性,提升宣传实效,聚力研究涉未成年人案件审理大数据,提出司法建议,努力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上取得更大成效,用法治守护好“少年的你”。
编辑:李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