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武汉经开区延伸基层社会治理触角

“调解合伙人”活跃在纠纷化解最前沿

2024-01-12 17:30:12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本报记者 刘欢 本报通讯员 李磊

见到法官上门,正在鱼池边忙活的张老汉有些不好意思。

10多年前,张老汉和同村养殖户向银行申请小额助农贷款,因生产经营不善损失惨重。银行多次催收无果,一纸诉状告到法院。

“这些养殖户年龄普遍偏大,思想也比较传统,厌诉情绪突出。”湖北省武汉市汉南区人民法院湘口人民法庭法官助理周霍翟告诉《法治日报》记者,该院探索运用无讼创建、委派调解、就地办案、善意提示“四步”工作法,推进涉农贷款纠纷高效、快捷、实质化解。

看着裁判文书,经法官一番释法说理,张老汉履行了还款义务。

不久前,化解涉农贷款纠纷“四步”工作法获评湖北新时代“枫桥式工作法”,这是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缩影。

“我们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统筹调动各方资源,延伸基层社会治理触角,不断提升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水平,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为经开区转型发展、加快打造中国车谷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经开区工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谢永红说。

纠纷化解进一门

自经开区政务服务中心前行约百米,一栋暗红色二层小楼进入眼帘,这是集多部门办公的经开区综治中心。

在这个区级综治中心里,群众接待厅、综合协调室、矛盾纠纷化解中心等“1厅3室6中心”科学分布,为群众提供一站式、精细化、动态化服务管理。

近两年来,经开区综治中心成功调解劳务、医疗等各类纠纷140余件。

“我们突出区级综治中心统筹协调平台功能,组织各职能部门解决涉及行业性、专业性、跨领域、跨区域等普遍性问题,努力做到‘矛盾不上交’。”经开区综治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据悉,以区级综治中心为牵引,经开区高标准打造7个街道综治中心、87个社区(村)综治中心,现已全部投入实体化运行。

攻坚克难在一线

房子拆了,王师傅一家却因经济困难拿不出首付买新房,开始四处上访。

“我们街道经充分研判,在征得王师傅同意后,将原本分给他们的电梯房改为步梯房,首付也分期还,最终解决了问题。”经开区沌口街道城市更新指挥部主任陈祥华说。

沌口街道是老旧街道,于2017年启动大规模城市改造。

2022年4月,在组织已签订安置协议的拆迁户集中摇号选房结束后,包括王师傅在内的部分居民因价格等问题拒绝参加选房或选房后不领取钥匙。

如何化解纠纷?沌口街道坚持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创新推行“三四三”工作法——

通过强化组织领导、搭建沟通平台、开展政策宣传,落实公开接访、带案下访、重点约访、上门回访四项制度,筑牢综治、信访、群众三道防线,打造“上下同频、部门协作、群策群力”的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格局。

“大家现已基本完成选房、拿钥匙和入住,拆迁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沌口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涂光涛说。

近年来,经开区整合多方资源下沉一线,夯实基层治理基础,集中攻坚克难,努力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

经开区纱帽街道充分整合社区、公安、城管、市场监管等力量,打造“红盾工作站”,实现居民高频事项就近办理和矛盾纠纷源头化解。

自2023年“红盾工作站”建立以来,辖区治安违法类警情、刑事有效警情及黄赌警情同比大幅下降。

汇聚合力护一方

“有问题,找老马。”在经开区军山街道龙湖社区,这句话口口相传。

年过半百的老马名叫马先举,是土生土长的军山街川江村人。

2015年,川江等7个自然村落拆迁还建成龙湖社区,从“农村”到“社区”,难免产生一些家庭情感矛盾纠纷。

群众经验丰富的马先举,在社区支持下成立个人品牌调解室。“老马善于从群众角度考虑问题,深受大家信赖。”龙湖社区党委副书记张巍对马先举赞不绝口。

然而,面对基层社区不断出现的新矛盾,“单枪匹马”的老马有时也力有不逮。

龙湖社区按照“好社风、好民风、好家风”标准挖掘居民群众中的“法律明白人”,让这些“调解合伙人”加入老马队伍。

此外,龙湖社区还联合经开区人民法院,建立全流程在线的“云上调解室”;邀请江汉大学法学院建立“家庭纠纷化解云课堂”,引导大学生参与社区基层治理……

现如今,老马调解室已是“千军万马”,成为维护社区平安稳定的重要一环。

像老马调解室这样的人民调解组织,遍布经开区城乡社区,汇聚起基层社会治理最大合力。

据悉,经开区已连续17年保持全省“平安区”称号,连续8年被评为“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胜单位”。

编辑:李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