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甘棠树下”汇聚司法力量为民解忧

上海徐汇法院打造诉源治理“绣花针”

2023-12-19 10:29:52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本报记者 余东明 张海燕

昔日周召公甘棠树下听讼决狱、为民解忧,上海徐汇人民法院曾于2018年在院内专门栽下此树,并以此命名成立“甘棠树下”社区法官工作室(以下简称“甘棠树下”)。

今年,该院发挥上海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的经验优势,进一步创新并深化“甘棠树下”诉源治理项目,通过集成全院审判资源,融入全区网格管理,完善组织架构、运行规范,形成数字化精确感知、机制化专家会诊、定制化精准施策的诉源治理新模式。

“徐汇区作为上海中心城区之一,经济业态、人文生态复杂多样,利益诉求、矛盾纠纷五花八门,人民法院要进一步整合头部治理资源向基层延伸,实现‘抓前端、治未病’。”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代院长麦珏说,经过多年的努力打造,“甘棠树下”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最受欢迎和最具获得感的诉源治理品牌,今后要进一步从群众多样化、动态化法治需求入手,持续打造诉源治理“绣花针”,护航区域高质量发展。

精确感知需求

“法官,我想问问遗产继承。”

“我妈妈年纪大了脑子不清楚了,怎么指定监护人?”

在漕溪路片区一站式社区服务综合体“邻里汇·生活盒子”,“甘棠树下”90后法官程龙一大早就迎来居民咨询。在完成当天咨询后,他针对群众比较集中的法治需求,为辖区的专职调解员举办了一场遗产类纠纷化解的专题培训课。

“‘甘棠树下’如同一枚探测针,从社区治理的‘神经末梢’探测法治需求。”徐汇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李则立说,近年来,通过数字赋能,“甘棠树下”形成了“大脑”指挥下的基层治理感知神经和运动神经两大系统,在开展诉源治理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招”。

据了解,今年徐汇法院对接区委政法委“家门口”的信访和解纷服务体系建设,选派“甘棠树下”青年法官和法官助理集成嵌入全区64个“生活盒子”,赋能“15分钟社区生活圈”,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感知社情民意。

针对相邻关系、指定监护人、知产类、涉旧改类和股权类的50余条来自基层社区的法治需求,“甘棠树下”的法官们在开展矛盾风险排摸的同时,及时对接“后方”帮助化解。

“我们始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设‘社会调解优先、法院诉讼断后’的递进式矛盾纠纷分层过滤体系,通过控制增量、减少存量的方式实现社会矛盾纠纷的‘节源开流’,回应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新期待、新要求。”李则立说。

精密指引方向

日前,长桥街道某小区楼栋业主一致表决通过“加梯公约”。据悉,公约的形成离不开“甘棠树下”法官们的指引和帮助,他们为此请来房产审判领域资深法官开展“专家会诊”,对加梯过程中资金筹措、电梯使用、运维出资及表决程序等16条具体规则进行把关。

以能动司法指引社区治理,正是“甘棠树下”一以贯之的工作理念。今年7月,徐汇法院民庭将一起家庭内部排除妨害纠纷案件“搬到”社区开庭,邀请居民代表和市、区人大代表共同旁听,观摩法院是如何审理涉及离婚、原翁媳关系等问题的复杂家庭纠纷,启迪居民树立法治意识,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除了指引社区治理,法官们还走进企业。今年以来,“甘棠树下”法官工作站和徐汇滨江工作站首次联动打造“汇聚滨江”中外企业法治沙龙,针对企业日常经营中的难点痛点堵点精准把脉,给出专业分析与解答。此外,“甘棠树下”法官还陆续为企业开展在线法治体检专场活动,实现隔空“号脉”。

五年多来,“甘棠树下”已经形成了社区法官对接机制、司法联络延伸服务机制、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突发情况应急支撑机制、人民调解综合指导培训机制、基层立法专业支撑机制、区域矛盾纠纷研判分析机制、特色服务工作机制等八项工作机制。

精准医治痛点

涉旧改类纠纷快受理、快审核、快确认、快送达、快执行,这是“甘棠树下”城市更新巡回审判站推出的诉调对接绿色通道。

通过发挥司法大数据“风向标”“晴雨表”作用,近年来“甘棠树下”通过精准捕捉区域个性化需求,量身定制七大特色服务工作站。除城市更新巡回审判站外,还有街镇工作站、法官工作站和“海燕信箱”劳动争议巡回审判站。

今年以来,“甘棠树下”针对文化传媒企业版权管理混乱等问题制发司法建议18份,召开2023年优化营商法治环境十起典型案例新闻发布会等两场新闻发布会,通报相关工作情况并发布典型案例,有力保障社会经济和行业健康发展。

此外,“甘棠树下”还锁定人群、直击痛点、精准回应、精准治理。例如:针对老年人易遭诈骗开展生动易懂的反诈宣传;针对有商业秘密类法律需求的企业进行课程巡讲;针对青少年法治教育需求送法进校园……

数据显示,“甘棠树下”这枚新时代的司法“绣花针”,已推动全区纠纷调解成功数从年均1.6万件上升至3.5万件。目前徐汇法院已与区城运中心、区司法局对接谋划定期交换、分析研判区域矛盾风险情况数据相关工作。

编辑:李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