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栏语
今年是习近平法治思想正式提出5周年。福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持续以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法治建设,保障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自今日起,本报推出“习近平法治思想福建实践”专栏,全面展现福建政法系统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着力打造平安福地和法治高地的有益探索。敬请关注。
□ 习近平法治思想福建实践
□ 本报记者 宋学鹏 王莹
挽住云河洗天青,闽山闽水物华新。
从晋江“一根拉链”织就千亿产业集群,到沙县“一碗扁肉”香飘全球;从平潭“一片蓝海”架起两岸融合桥梁,到武夷“一脉青山”守护生态底色……八闽大地上,法治犹如一道坚实脊梁,支撑着高质量发展的脚步在山海间稳健前行。
5年来,福建政法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紧扣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打造平安福地和法治高地,以山海为卷、以法治为笔、以实干为墨,在服务民营经济、守护生态环境、服务两岸融合发展、深化涉外法治等领域精准发力,为新福建建设注入强劲法治动能,谱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山海经”。
法治筑基石
民营经济是福建发展的重要特色、优势和活力所在。2023年8月,福建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全面部署实施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将民营经济提升至全省发展核心地位。
福建政法系统紧紧围绕这一部署要求,把法治作为最基础的环境,大力推进立法执法司法守法,配合立法机关推进《福建省民营经济促进条例》《福建省平安建设条例》《福建省促进公平竞争条例》的制定和《福建省企业和企业经营管理者权益保护条例》的修改,对900多份涉企地方性法规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政策文件开展清理,确保各类经营主体在公平、透明、稳定和可预期的环境中安心经营、稳步发展,稳稳托举经济发展巨轮破浪前行、行稳致远。
作为“晋江经验”发源地,晋江市民营经济活跃,2023年市场主体突破30万户。今年8月3日,晋江市安商护企警务服务中心正式投入使用,通过整合接报案、涉企执法服务、警务协作功能,打造快速响应、便捷高效的“一站式”警务服务枢纽。
“中心靠前服务,能够预防和化解企业发展中的潜在风险,让我们能更安心、更专心地投身创新创业,是实实在在的惠企之举。”全国人大代表、盼盼食品集团总裁蔡金钗说。
5年来,福建省不断擦亮“亲清八闽”护企安商服务品牌,在依法严厉打击涉企经济犯罪的同时,持续规范涉企执法行为。依托“一体化大融合行政执法平台”,全省全面推行“综合查一次”机制,累计开展联合执法6100余次,直接减少检查1.2万次,有效解决重复检查、随意检查的问题。
靠着“弱鸟先飞”的意志和“滴水穿石”的精神,曾经落后的宁德抱回宁德时代、上汽宁德基地等多个“金娃娃”,拥有了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四大支柱产业。为守好产业集群技术“命脉”,宁德法院持续深化知识产权审判机制改革,不断完善技术创新型企业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协同模式,创新设立“锂电新能源专业法庭”,知识产权类案件平均审理周期缩短30%,以优质司法服务“宁德智造”。
依托德化“千年瓷都”特色,联合江西、河南等7省共签陶瓷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协作协议,共同守护“中国白”;立足武夷山“万里茶道起点”,出台服务保障“三茶”融合发展12条举措,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发挥“中国小吃之乡”优势,牵头多部门建立常态化联动机制,指导小吃业主规范商标注册与使用,扩大“国民小吃”美食版图……
近年来,福建省将司法保护融入发展新质生产力、升级传统产业当中,向前延伸至“风险防范”,向后拓展至“成果转化”,构建起覆盖产业发展全链条的司法服务体系,以法治之力持续激发产业动能,释放市场活力。
法治守底色
突破“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形结构制约,福建“靠山唱山歌,靠海念海经”,踏出一条兼具地域特色与时代活力的致富之路,同时也将法治底色嵌入山海交融的秀美画卷中,生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从污水横流到水清岸绿,从鱼虾绝迹到白鹭回归,经过多年综合治理,筼筜湖已从当年令人避之不及的“臭水湖”,蝶变为如今厦门人民心中的“城市会客厅”。而在距离筼筜湖100多公里之外的木兰溪,也曾经历从“水患河”到“幸福河”的巨大转变。
木兰溪是福建“五江一溪”中的重要河流之一,也是莆田的“母亲河”,最终由这里入海。5年来,莆田法院做好生态司法“加法题”,出台《木兰溪流域司法保护行动计划》,推进生态审判三合一建设,引入生态技术调查官机制,设立生态司法保护实践基地,推动构建木兰溪上下游联动、左右岸协同贯通一体的全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守牢木兰溪生态屏障。
离开木兰溪入海口一路向闽西北进发,就来到了我国唯一一个既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又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国家公园——武夷山国家公园。
为了合力守护武夷山脉南北两侧区域内的生态资源,福建检察机关与江西检察机关共同建立武夷山国家公园闽赣检察协作机制,开展检察监督专项行动,集中打击破坏环境资源违法犯罪。如今,武夷山国家公园森林覆盖率达96.72%,有着世界同纬度带现存最典型、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
既要生态“高颜值”,又要发展“高素质”。地处福建最南端的漳州通过打造“山海情”生态检察品牌,创新建立“蓝绿碳”检察保护机制,将森林、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工作一体推进,建设蓝、绿碳基地12个,认购碳汇4万余吨,促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法治架桥梁
浅浅一湾海峡,深深两岸情怀。福建是大陆离台湾最近的省份,厦门与金门隔海相望,平潭岛与台湾岛一衣带水,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
依托独特的对台区位优势,福建以法治为钥,破解制度壁垒、加强权益保障、深化情感认同,架起两岸同胞共谋发展的桥梁。
作为全国唯一的对台综合实验区,平潭综合实验区因台而设、因台而特,致力于建设两岸共同家园,吸引了超3000家台资企业落地兴业。而对于刚刚登岛的众多台胞台商来说,两岸法律制度与文化习惯的差异就像是一个“隐形门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融入当地生活。
聚焦融合发展所需、台胞台企所盼,平潭综合实验区法院将服务阵地前移,在高铁站、码头、离岛、乡村等关键区域设立“同心圆”法治驿站,集司法咨询、纠纷调处、执行联动、政策解读、法治宣传等多功能于一体,为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提供“首站式”法律服务,实现“哪里有台胞,法律服务就跟进到哪里”。
出台台湾地区仲裁机构在厦门设立业务机构登记管理办法,取消台胞在闽暂住登记、实现定居落户“愿落尽落”,设立全国首个涉台海事纠纷解决中心,在福州、厦门、漳州等5个地区设立涉台公共法律服务中心……5年来,福建持续推出多项创新举措,深化涉台法治建设,为台胞台企提供“一站式”、全链条的涉台法律服务,以高水平法治服务保障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
在被誉为“大陆阿里山”的漳平市永福镇,86家台资企业、600余名台农聚集在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种植高山茶5万余亩,年产值达15亿元,成为台湾茶农在岛外投资最集中、规模最大的茶叶生产基地。
为依法平等保护台商、台农合法权益,增强台胞司法认同感,漳平市政法系统拓宽融合发展路径,新建永福镇综治中心,成立台创园司法服务中心,设立维护台商合法权益合议庭,聘请台胞调解员参与纠纷调处、聘请台胞陪审员、检察联络员、听证员、公益诉讼观察员参与司法活动,构建起两岸同胞共护法治、共享发展的生动场景。
法治促开放
9月7日,第五届海丝中央法务区论坛在厦门举行。开幕式上,“一带一路”法律服务联盟厦门代表处获批设立、“金砖法务特色专区”扩容升级、打造面向全国的供应链法律服务中心等举措作为海丝中央法务区2025年度“十大成果”一一亮相,引起境内外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
福建地处东海之滨,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5年来,福建把推进建设海丝中央法务区作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举措,坚持“法商融合、以法促商”理念,先后设立厦门、福州、泉州3个片区,持续聚引高端法务资源、健全涉外法治机制、深化对外法务合作,着力打造立足福建、辐射两岸、面向世界的一流法律服务高地。
福建也是著名侨乡,约2000万闽籍乡亲遍布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了发挥海内外侨胞侨企在共建“一带一路”中的独特作用,海丝中央法务区福州片区专门设立“侨胞法务之窗”平台,由律师和涉侨法务服务专员组成涉侨法务人才智库,累计接待侨胞咨询3000余人次,挽回侨企经济损失近3亿元。
在民营经济活跃的泉州,海丝中央法务区泉州片区立足市场主体需求,设立金融纠纷一体化调处中心、金融审判巡回审判法庭、“亲清护企”大数据服务中心,大力发展与产业升级相关的知识产权、法务科技、不良资产风险化解及处置等法律服务,助力打造公开透明法治化营商环境。
截至目前,海丝中央法务区三大片区已汇聚法务、泛法务及法务科技企业超4000家,业务网络覆盖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福建涉外法律服务的“触角”正跨越山海、联通世界。
编辑:申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