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法治思想、总体国家安全观基层实践
□ 本报记者 刘玉璟 郭君怡
“这600亩地,总算没耽误农时!”望着完成播种的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五分地镇安家窝铺村的村民庞某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不久前,一场土地承包纠纷让他心急如焚,眼瞅着播种季要错过。关键时刻,镇综治中心介入调解,迅速化解矛盾,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庞某的经历,是赤峰市综治中心推动基层治理从“中心”向“末梢”延伸、让“微治理”真正活起来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赤峰市聚焦“一站式”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和社会治安风险防控“两条主线”发力,全力推动市、旗县(区)、苏木乡镇(街道)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实战化建设,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让群众“只跑一地”就能解决各类矛盾纠纷和诉求。
《法治日报》记者采访了解到,赤峰市的秘诀在于突出乡级综治中心平台作用,创新推行“基层微治理+社区民警”工作模式,为综治中心注入强大动能。
近日,红山区桥北街道网格员入户走访时,发现某建筑工地6名农民工因包工头拖欠工资情绪激动,双方僵持不下,包工头称因工程款未结清导致资金周转困难。网格员立即反馈给社区民警,民警迅速到场调解,同时协调劳动监察部门、法律援助律师联合介入。最终,包工头先行支付部分工资,剩余款项约定工程款到账后结清,并签订书面协议。
“太感谢了!要不是民警和网格员来得快、办法多,真不知要耗到啥时候!”拿到部分血汗钱的农民工连声道谢。
这套由综治中心统筹、协调、调度,将社区民警深度嵌入“网格党小组+专职网格员+楼栋(单元、联户)长”体系的“专群结合”模式,已经延伸覆盖赤峰的各个角落。它一举两得:既有效缓解了基层警力捉襟见肘的困境,又显著提升了微治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让风险隐患在“家门口”就能被精准识别、高效处置。
基层治理贵在抓早抓小、源头预防。“民警主导、群众参与”的深度融合,正推动赤峰形成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新格局。
敖汉旗高家窝铺村根据辖区跨度大、地形复杂的特点,将全村14个网格划分成五个片区,每个片区建立一个党小组。该村总结出“1112”工作法,即党小组组长每周集中办公1天,村内值班1天,帮办代办1天,两天到各自包联的网格开展工作,了解村民所需所求,处理各类矛盾纠纷。
克什克腾旗万合永镇针对辖区山林土地纠纷、草牧场边界纠纷等易出现信访矛盾的隐患点,组织网格员常态化开展排查7次,发现建立问题清单5项,并建立“一人一档”动态管控台账。
机制的活力,最终体现在实实在在的成效上。今年上半年,赤峰市各级综治中心累计受理各类矛盾纠纷11251件,化解10853件,化解率为96.5%,基层微治理力量主动排查上报各类矛盾和风险隐患4405件。
赤峰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张国华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赤峰市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以来,创新推行“基层微治理+社区民警”工作机制,组织领导体系更加明确,共建共治共享氛围日益浓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整体态势持续向好,更加筑牢了和谐稳定的根基。
编辑:高弼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