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如何破解法学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

2022-08-31 07:17:35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分享:
-标准+

□ 前沿聚焦

□ 杜焕芳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很高兴应邀参加第十二届海峡两岸法学院校长论坛。我们讨论法学教育的改革发展问题,交流法学教育的衔接融合模式,我想大致有两个原因或者背景。

一方面,看重的还是法学教育存在其特定的社会功能,发挥着其重要的社会作用。法学院的社会功能和作用有多种途径可以实现:比如通过法学教育培养治国理政的各级党政领导,培养进入社会各行业各领域的毕业生;又如通过提交咨询报告、专家意见等方式发挥专业教授在各自领域的学术影响;再如法学教育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中的基础性保障作用,法学院的学科建设、社会服务影响社会政策的制定等。

另一方面,当前的法学教育还无法满足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的需要,进一步改革与发展法学教育的呼声强烈。那么当前改革与发展法学教育考虑的大背景是什么?可以概括为两大因素:一是国内因素,最重要的是市场经济的发展,统一大市场的逐渐形成,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政策驱动,以及法治建设的一体推进,法治逐渐成为信仰甚至成为某种生活方式,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二是国际因素,最重要的是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单边主义抬头,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数字化信息化,无论是资源配置、贸易往来、信息摄取、权利保护,还是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贫富差距、公共卫生,国家也好个人也好都无法置身事外。

这些都与法治有关,当然也与法学教育息息相关。我结合会议主题,主要从怎么看和怎么办两个方面,谈谈目前法学教育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及如何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以高质量发展为中心,破解这种不平衡不充分,从而推进新时代法学教育发展。

法学教育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在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征程中,没有任何一个时期比现在更关注法学教育、更需要法学教育。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样,法学教育发展也面临着诸多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无法满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法治人才的需求。

第一,法学教育规模与质量的不平衡不充分。新中国的法学教育是在较短时间里发展起来的,在过去的40多年,法学教育基本上是每10年一大步,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规模最大的法学教育大国,设有法学本科专业院系的达到630余所。与此相比,办学中的很多资源比如师资队伍、文献资料、硬件设施、实习机会等,还不能跟上法学教育的发展步伐。虽然我国从1981年至今已有60余个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但真正要物色选聘到合适的法学师资也不容易,特别是法律史、环境法、国际公法等学科。同时,法学院的生源质量特别是硕士和博士生的生源质量有所下降,法科生的职业素养和法律思维能力需要大力强化,这方面与不少法学院校领导和用人单位交流时都有同感。

第二,法学教育本地化与国际性的不平衡不充分。根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2015年我国开始放开法律服务市场,但目前仍然缺乏系统的比较法、国别法、区域法、国际法方面的教育,多数院校的学生也很难获得国际一流的法律训练和实习机会。法学教育缺乏国际视野的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导致的问题就是法律专业不能满足法治建设对于法治人才日益增长的需要,我国在国际组织、国际机构从事法律工作的毕业生也为数甚少。

第三,法学专业教育与法律职业训练的不平衡不充分。由于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分离,以及缺乏法学专业教育与法律职业考试体系之间的衔接,许多法科生毕业后无法进入法律职业领域,或者进入后不能充分胜任相应的法律职业和法律岗位。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分离,一方面弱化了法学教育的职业训练功能,另一方面法科生不能满足法律职业的要求,即使走上了法律职业工作岗位,发现实践中的法律与书本上的不一样,仍需要重新换思维,减损了法律职业对法学教育的信任。

第四,法科生毕业就业与创业出口的不平衡不充分。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法学教育的发展并未解决这个瓶颈问题,比如毕业生就业的地区不平衡,尤其是东西部之间的巨大差异。一方面,不少本硕法科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法官、检察官短缺,从事基层治理的乡镇司法所人员空心化,从事公共法律服务的律师也同样短缺。8月15日司法部公布数据,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共有执业律师57.48万人,超过3万人的省(市)就有7个,集中程度可见一斑。再如,大量法学博士生毕业后直接进入法学院校任教越来越难,但同时不同法学院校的师资储备明显不平衡,中西部的师资短缺或流失现象也较为严重。

推进新时代法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法治人才培养上不去,法治领域不能人才辈出,全面依法治国就不可能做好。那么,针对以上法学教育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怎么办?如何破解?归结到一点,办好法学教育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以高质量发展为中心,推进法学教育全过程、全链条、全要素优化升级。

一是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加强对法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法学知识水平,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首先要把人做好,然后才可能成为合格的法治人才。要以“三全育人”为理念实施法学教育工程,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和育人格局。做到分类培养,对法学本科生侧重素质教育,对法学硕士生侧重专业教育,对法学博士生侧重学术教育。做好班主任和辅导员的配备与分工,激励广大法学专业学生要打牢法学知识功底,加强道德养成,涵养职业伦理,培养法治精神,努力用一生来追求自己的理想。

二是合理布局法学院校和招生规模的同时,牢牢抓住法学教育质量提升这个牛鼻子,以课程体系为抓手推进法学教育迭代升级。法学本科自1998年开始建立14门核心课程体系,2007年新增两门变为16门核心课程体系,目前调整为“1+10+N(X)”课程体系国家标准,法律硕士也有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国家指导标准,法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点则是各自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教材和课程是法学教育的基础和关键,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落实到各法学学科的教材编写和教学工作中。坚持法学教育中知识传授的基础性,提升法治认知的重要性,同时结合办学实际灵活设置,开设社会亟须的新兴学科,加大法学学科同技术和社会科学等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不断完善法学学科体系,扩充法学知识容量,建立满足法治中国建设需要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

三是巩固法学教育本土化的同时,提升法学教育国际性。办好法学教育,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培养造就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讲好中国法治故事,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国际传播。同时,要深化与世界高水平大学、相关国际组织的国际合作交流,加大涉外法学教育力度。以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国际交往、海外利益保护需求为出发点,面向经贸、金融、科技、网络、生态、知识产权、海洋、极地、太空等领域,探索服务不同区域国家、不同专业领域的涉外法治人才分类培养机制,重点做好涉外立法执法司法、国际仲裁和法律服务人才培养工作,更好地服务对外工作大局。

四是强化法律专业教育的同时,强化法律职业教育,强化法学实践教学。要打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体制壁垒,将实际工作部门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引进高校,加强校企、校地、校所合作,发挥政府、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企业等在法治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因此,法学院校要结合实际不断加强诊所教育、模拟法庭、模拟仲裁、模拟调解等,强化实习实践训练,同时引入实务部门力量参与法治人才培养,实现法治人才培养中知识教学同步实践教学。

五是推动法科生就业创业平台机制建设,打通高水平就业之路,以就业驱动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伟大征程中,需要一大批又红又专的法治人才队伍。法科生就业的充分性,尤其是职业岗位的匹配度,既是个市场问题,也是一个政策问题。要充分运用好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加强法律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引导法科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法科生到基层就业创业,同时加大国际组织法律人才培养推送力度。要健全完善法科生就业工作机制,加强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建设,开展求职培训提升就业能力,大力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做好就业数据统计和规范管理,推进就业创业信息平台建设,促进法科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文章系作者在2022年8月19日第十二届海峡两岸法学院校长论坛上的主题发言)

编辑:霍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