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队伍

2022-07-14 11:37:54 来源:安徽日报
分享:
-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首先要把专门队伍建设好。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推进法治专门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确保做到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这为法治人才队伍建设指明了目标方向和现实路径。我们应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为新时代培养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法治人才队伍。

一是不断提升法治人才的政治意志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理想信念是法治人才队伍精神上的“钙”,精神上“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会经不起诱惑,就会在金钱、权力、关系、人情面前败下阵来。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更加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讲清楚阶级、政党、国家、法治之间的关系;突出社会主义发展成就教育,充分认清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绝对领导的科学性、重要性和必要性。要加强政治思想建设,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提高政治统领能力,明确法律是法治的前提与基础,政治为法治提供依托、环境和方向;讲清楚敌对势力对我进行颠覆渗透的严峻形势,充分认清坚持党的绝对领导的紧迫性,不断强化对党对政法工作绝对领导的理论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旗帜鲜明驳斥错误观点,充分认清“三权分立”“西方宪政”“司法独立”的本质,坚决抵制西方错误思潮的干扰、冲击和侵蚀,增强斗争精神,永葆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

二是不断提升法治人才的专业拓展力。法治人才教育培养,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要加强法治思想引领,充分利用高校学科齐全、人才密集的优势,加强法治及其相关领域基础性问题的研究,对复杂现实进行深入分析,总结规律,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和法律学说。要提升法治专业能力,打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体制壁垒,将实际工作部门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引进高校,加强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工作者和法治实际工作者之间的交流;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打造虚拟教学平台,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法治人才;引入政府部门、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企业等实务部门力量参与法治人才培养,真正实现法治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同步发展、理论实践同步提升、知识能力同步考核。要加强跨专业拓展培养,一方面,吸引不同学科背景人员从事法律职业,努力培养大批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跨学科跨领域、善于破解实践难题的一流法治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加强应用法学硕士、法学博士的培养,吸引不同专业背景人员参与法学研究,建立以实践为导向的法治人才培养机制。

三是不断提升法治人才的道德感召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条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提高法治人才道德素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进一步坚持立德树人、崇德重礼,形成尊法尚德的法治人文氛围。要提高法治人才职业伦理,通过教育制度、任职制度、薪酬制度、职业道德规则、监督制度等一揽子制度的设计和实施等来推进法律伦理的制度化,把道德的力量附于执法者、司法者身上,让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人,从而在司法实践中秉承法治理念,促进公正司法,培养法治信仰,坚守道德良知,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遵法守法。

四是不断提升法治人才的国际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高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着力增强规则制定能力、议程设置能力、舆论宣传能力、统筹协调能力。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建设高素质法治人才队伍必须积极适应、跟上节奏、主动作为,牢固树立专业化、国际化视野,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和能力。要推动培养高素质全球治理法治人才,积极培育符合国际化需求的法治人才,鼓励在法律框架下参与国际合作和司法协助,参与全球治理,成为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法治人才。要培养适应司法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法治人才,针对法院在线调解、在线审判等迅猛发展与司法裁判公正的滞后性等问题,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促进法律人将传统司法优势与现代技术优势融合发展,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司法的公正、高效、权威、便捷。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法治人才,积极拓宽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和国际组织合作交流渠道,深化学分互认、教师互换、学生互派、课程互通等合作,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法律事务、善于维护国家利益、勇于推动全球治理的高层次涉外法治人才,不断提高法治人才培养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匹配度。

(作者:刘峥)

编辑:王晨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