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用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法治中国建设

2022-07-14 11:37:09 来源:瞭望
分享:
-标准+

➤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等“十一个坚持”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

➤既要加强理论思维,运用好习近平法治思想,更好指导全面依法治国各项工作;也要坚持立足实际、符合国情,深化立法实践、执法实践、司法实践和守法实践,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更好地把社会主义法治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法者,治之端也。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从理论上回答为什么要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全面依法治国这个重大时代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和战略高度,创造性提出了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

2020年11月,党的历史上首次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南大学教授江必新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时表示,习近平法治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中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法治中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江必新认为,必须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全过程,尤其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准确认识和把握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等热点难点,处理好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等辩证关系,解决好法治中国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瞭望》:如何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意义?其核心要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江必新: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正式提出和确立了习近平法治思想。

习近平法治思想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遵循,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为解决法治中国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提供了基本思路。

围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十一个坚持”,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即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等等。

《瞭望》: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江必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法律规范体系建设。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尤其是关于立法工作的重要论述,推动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一要始终坚持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通过法治保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效实施;

二要发挥好立法的主导作用,持续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增强法律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

三要认真贯彻落实五中全会和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精神,研究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用科学管用的法律制度保障构建新发展格局,确保“十四五”规划任务的完成;

四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系统研究谋划和解决法治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五要积极推进国家安全、科技创新、公共卫生、生物安全、生态文明、防范风险、涉外法治等重要领域立法,抓紧补齐数字经济、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新应用方面的法律短板,确保立法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六要通过立法给行政权力定规矩、划界限,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七要着力筑法治之基、行法治之力、积法治之势,为党和国家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提供法律支撑,有效保障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促进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长期性的制度保障。

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解题路径

《瞭望》: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推进法治中国建设,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哪些热点难点问题?

江必新:首先,要准确认识和把握好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中的五方面问题。

一是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系统研究谋划和解决法治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二是经济社会面临的深层次问题。

发挥市场经济固有规律的作用和维护公平竞争、等价交换、诚实守信的市场经济基本法则,需要法治保障。我们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例如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贫富差距和矛盾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三是法治国家建设中的关键问题。

法治国家建设过程中,有一些关键问题需要重点强调,其中法治政府建设是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我们要率先突破,用法治给行政权力定规矩、划界限,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包括推进各级政府事权规范化、法律化,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完善执法程序,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等多方面要求。

四是涉外法治和国际治理中的战略问题。

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体现出推动全球治理变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离不开法治。我们要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协调推进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更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同时加快推进我国涉外法律体系建设,加强涉外法治专业人才培养,积极发展涉外法律服务,保障和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

五是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根本问题。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我们要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法治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载体,保证国家治理的规范性、科学性、民主性、稳定性、程序性,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各项制度得到全面贯彻与正确执行。同时要继续推进法治领域改革,解决好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瞭望》:当前,如何运用习近平法治思想助力解决法治中国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江必新:要想解决法治中国建设中的重大问题,需要运用习近平法治思想处理好以下七对关系:

一是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的关系。

我们既要立足当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又要着眼长远,筑法治之基、行法治之力、积法治之势,促进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长期性的制度保障。

例如,完善预防性法律制度,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再如,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坚决打击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让城乡更安宁、群众更安乐;还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完善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加大对公德失范、诚信缺失等行为惩处力度,努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社会秩序。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与坚持系统思维的关系。

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解决实际问题,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又一鲜明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精准阐述我国法治建设多个领域存在的问题,并开出一系列“药方”,为我们有效解决问题、推进法治发展指明了具体路径。

同时,还要坚持系统思维。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都离不开法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必须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全面发挥法治对改革发展稳定的引领、规范、保障作用。

三是深化理论研究与深化法治实践的关系。

我们既要加强理论思维,运用好习近平法治思想,更好指导全面依法治国各项工作;也要坚持立足实际、符合国情,从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探索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不断深化立法实践、执法实践、司法实践和守法实践,坚持依法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

四是顶层设计与基层创建的关系。

法治中国建设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进程。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创建相结合,可提升法治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效能。

我们既要统筹考虑国际国内形势、法治建设进程和人民群众法治需求,不断完善顶层设计,自上而下一体推进,确保各项改革创新举措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相协同;也要充分鼓励和尊重基层发挥主观能动性,鼓励基层大胆创新、敢于试错,从而为法治中国建设不断积累经验、开辟道路。

五是统筹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

在分析形势、看待问题、谋划布局、部署举措时,既要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强调整体谋划、统筹推进,比如,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也要注意重点突破。比如,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确保领导干部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了解法律、掌握法律,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六是核心制度与综合配套的关系。

我们既要积极推进国家安全、科技创新、公共卫生、生物安全、生态文明、防范风险、涉外法治等重要领域立法,对涉及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发展、完善社会治理、保障人民生活、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要抓紧制定、及时修改,大力推进核心制度建设;也要注意制度的综合配套,加快构建规范高效的制约监督体系。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加强司法制约监督,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七是目标引领与效果检验的关系。

在统筹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中,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加重视法治、厉行法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作用。

在坚持这一目标引领的前提下,还要注意以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检验法治建设成效。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更好地把社会主义法治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无论是立法工作,还是执法工作、普法工作,都要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用效果来检验目标是否正确、实践结果是否符合目标的要求,通过不断解决问题,最终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五大着力点

《瞭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习近平法治思想将如何引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

江必新: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在未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全面依法治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要从五个方面着重把握:

一是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进一步推进党的领导入法入规,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转化为法律法规,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规范化。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强化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观念,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

二是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使法律及其实施有效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力。

三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完善法律规范、法治实施、法治监督、法治保障和党内法规体系,汲取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精华,吸收借鉴人类法治文明有益成果,坚决抵制西方错误思潮错误观点影响,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四是更好发挥法治对改革发展稳定的引领、规范、保障作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逐步实现国家治理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法治化。

五是建设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作者:屈辰)

编辑:王晨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