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飞
公安部相关负责人近日在回答记者提问时称,目前国内市场汽车搭载的智驾系统都还暂时停留在辅助驾驶阶段,现阶段辅助驾驶不等于自动驾驶,驾驶人在驾驶过程中一旦“脱手脱眼”,可能面临严重交通安全隐患和法律风险。这一回应受到了广泛关注。
近年来,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不断更新,我国智能驾驶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有关数据显示,我国L2级辅助驾驶技术在新车中的渗透率已超过50%,居全球首位。但是,技术狂飙之下,法律规制仍显不足,多重风险依然存在。主要表现为:一是概念界定混淆不清。实践中,不少车企常在营销宣传中模糊“辅助”与“自动”的界限。然而,辅助驾驶不等于自动驾驶。我国《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GB/T 40429-2021)明确规定L0至L2级属于辅助驾驶,L3级以上属于自动驾驶。可见,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在法律属性上有着本质区别,不可混为一谈。
二是用户对“智驾”的认知存在严重偏差。从实践看,消费者对辅助驾驶的“盲目相信”已成为诱发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今年6月,一车主驾驶汽车时开启智驾功能,放任车辆自动行驶,从而引发了交通事故。此类事件并非个例,之所以发生,既与不少车企在营销环节中刻意模糊相关概念有关,也与一些“自媒体”账号为博取流量,不负责任地发布“高速开车时盖被躺平睡觉”“通勤过程中闭眼休息”等不良诱导内容有关。
三是引导有余整治不足。从法律层面说,现行法规对“脱手脱眼”的行政处罚力度不足。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相关规定的,处警告或者二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记分管理办法》明确,驾驶机动车有拨打、接听手持电话等妨碍安全驾驶的行为的,一次记3分。可以说,这样的处罚措施与“脱手脱眼”可能带来的风险隐患显然不成正比,难以形成有效约束和震慑。
智能驾驶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承载着人们对更便捷、高效出行的向往,但技术再怎么先进,都不能忽视安全隐患。面对现实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需要多方协同发力,构建全方位的安全屏障。
有关部门应发挥统筹引领作用,一方面,加快法律修订进程,加强法律配套,推动细化道路交通安全法及配套法规规章,明确L0到L2级辅助驾驶系统“人机共驾”的法律属性,完善相关违法行为的处罚标准。另一方面,强化执法监督,加大对“脱手脱眼”行为的执法力度,借助智能监控等科技手段提升监管效能;强化对车企的监管,对智能驾驶各类虚假宣传以及谣言、不良信息及时亮剑,为公众正确理性认识智能驾驶营造良好氛围。
行业组织在规范智能驾驶行业秩序、推动技术安全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积极制定并完善安全性能测试规范、营销宣传用语准则等相关的行业标准和规范,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明确的参照,从源头上减少虚假宣传与安全隐患。
车企要充分认识到,在技术进步、应用落地的同时,不让安全掉队,方能在智能驾驶的赛道上行稳致远。例如,在产品销售过程中,通过视频演示、现场讲解等多种形式,全面告知驾驶员在使用智能驾驶辅助功能时的责任、正确使用方法以及应急处置措施等内容,帮助消费者避免因认知偏差导致误用、滥用。
驾驶人则需树立正确认知,主动学习智能驾驶知识,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盲信辅助驾驶系统,摒弃“脱手脱眼”的侥幸心理,养成良好驾驶习惯。
智能驾驶的健康发展,不仅关乎个体出行安全,更维系着交通体系的有序与社会的和谐。只有凝聚多方之力,各司其职、协同合作,让技术创新在法治轨道上稳步前行,才能真正为出行安全保驾护航,让智能驾驶切实成为惠及民生的“科技福祉”,为社会发展注入更可持续的动能。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可持续交通创新中心研究员)
编辑:刘舒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