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大家商量着办”,共绘基层治理新图景

专访北京市海淀区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赵志辉

2025-08-14 23:44:59 来源:法治参考 -标准+

本刊记者 徐伟伦

在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的时代命题下,北京市海淀区以“大家商量着办”机制破题,通过“干什么由群众广泛提”“谁来干由群众充分议”“怎么干由群众共同定”“怎么样由群众公开评”,充分调动各方主体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把老百姓关心的事办实、办好。

在此进程中,海淀区将民主协商与法治建设、科技赋能深度融合,鼓励群众依法理性表达意见、建议和诉求,依法依规开展民主协商,确保基层“商量”内容始终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保持一致,商量结果合法有效,努力探索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海淀区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赵志辉,探寻揭示法治与科技如何通过“大家商量着办”机制,为基层治理注入“智治”动能,以此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提供借鉴。

本刊记者:海淀区 “大家商量着办” 机制的起源和初衷是什么?

赵志辉:“大家商量着办” 机制源于海淀区对基层社会治理需求的深刻洞察。随着海淀区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各类矛盾纠纷呈现多样化趋势。传统的治理模式难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参与诉求和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创设“大家商量着办”的初衷就是要搭建一个平台,让群众真正参与到基层事务的决策、管理和监督中来,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解决问题,将矛盾化解在基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这不仅符合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核心要义,也是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的重要探索。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许多问题之所以久拖不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有效的沟通协商机制,各方利益诉求得不到充分表达。“大家商量着办”机制就是要打破这种僵局,让政府、社区组织、居民等各方坐到一起,平等对话,共同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

例如,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涉及居民的切身利益,通过这个机制,我们组织居民代表、施工方、社区工作人员等共同商讨改造方案,从设施布局到施工时间,充分听取大家的意见,既保障了项目的顺利推进,又提升了居民的满意度。

本刊记者:在推进“大家商量着办”机制法治化的过程中,海淀区都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赵志辉:在推进过程中,海淀区主要从制度建设、法治宣传等方面发力。

制度建设方面,海淀区制定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明确了“大家商量着办”机制的参与主体、协商程序、决策方式以及监督保障等内容。比如,规定了在重大事项决策前,必须经过充分的民意征集和协商环节,形成的协商结果要向社会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法治宣传也至关重要。我们通过举办法律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开展法治文艺活动等形式,向居民普及法律知识,增强他们的法治意识。特别是在协商过程中,我们注重引导居民依法依规表达诉求,理性看待问题,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矛盾纠纷。

为充分发挥法律服务资源优势,促推依法依规开展民主协商,海淀区司法局聚焦社会治理中群众关注的急难愁盼,在2024年组织编纂了《“大家商量着办”法律指引》,鼓励群众依法理性表达意见建议和诉求,保证“大家商量着办”在法治框架内有序进行,不断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该指引分为“公共事务类”“物业管理类”“工程建设类”“居民自治类”“矛盾调处类”等七大类,共计15万余字,每个法律事项均对应有典型案例,为“大家商量着办”开展工作提供翔实的实务指导,以此破解社区治理中普遍面临的法律难题,引导基层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深化法治政府建设。

为进一步深化“大家商量着办”机制,海淀区司法局于2025年全面启动“法治进社区(村)”行动,组织由行政执法人员、律师、公证员、司法鉴定人、人民调解员、法律明白人、村居法律顾问等组成的“法治进社区(村)”法律服务团走到群众身边,为群众提供“一揽子”法律服务,不断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根据“法治进社区(村)”行动方案,上述法律指引纳入了海淀区的“社区治理”小程序,并将通过建立“法律援助直通车”巡回值班工作机制,建实建强法律援助志愿者队伍,深入社区(村)开展巡回值班,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开设绿色通道,为符合条件的法律援助申请人提供“闪办”法律援助服务。

此外,我们还建立了纠纷调解与协商机制的衔接制度,对于协商过程中出现的矛盾纠纷,及时引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等方式,确保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本刊记者:作为科技创新高地,海淀区司法局在推动基层治理方面采取了哪些科技赋能举措?

赵志辉:近期,海淀区司法局与海淀区数据集团共同主办《“大家商量着办”法律指引》授权仪式。双方将通过数据授权的政企合作模式,进一步扩大法律服务资源的价值,更精准、更高效地解决群众诉求,打造能够自主学习和持续迭代的“智能体”,不断提升区域治理现代化水平。

随着此次的数据化授权,法律指引将转化为数据知识库赋能“接诉即办”系统,提升诉求处置的专业性和准确性,持续推动“大家商量着办”机制在法治海淀、科技海淀建设中发挥更大效能。

与此同时,海淀区今年以东升镇为试点,开拓新型普法阵地“AI普法调解”,并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亮相活动现场,与群众展开系列法治互动。“AI普法调解”品牌深度融合前沿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传统普法与调解的时空局限,为群众提供全天候、不间断的便捷智能法律咨询与调解服务,以此提高法律服务质效,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日常,AI融入传统普法活动,将法治课堂、宣传海报、普法视频结合AI生成的法律知识问答和案例解析,推送给居民,提升居民对普法知识的点击率和触达率,显著增强了普法效果。针对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劳动争议等常见纠纷,AI系统能够快速分析案情,提供相关法律法规和类似案例的调解建议,社区相关工作人员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与当事人进行沟通协调,促使双方达成和解。

本刊记者:在深化“大家商量着办”机制法治化方面有哪些规划和展望?

赵志辉:未来,海淀区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化机制法治化:一是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结合实践经验,不断修订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使法治化协商的各个环节更加规范、科学。例如,以基层需求为导向,动态更新《“大家商量着办”法律指引》,将“菜单式”指引转变为“点单式”普法、“订单式”法律服务,结合基层治理中热点难点法律问题和真实案例,使指引深化成为基层治理的“法治百科全书”,成为基层干部群众“商量”和“办”的行动指南。

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既懂法律又善于协商的专业人才,为机制的运行提供智力支持。同时,充分发挥“律之韵”法治文化艺术团作用,加强对基层法治文艺队伍及法治文艺演出的培育和扶持力度,鼓励各类文化艺术团体和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聚焦“大家商量着办”议事协商机制落地生效典型案例,创作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艺作品,与街镇合作进行巡演。

三是强化科技赋能,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协商的精准性和效率。例如,利用大数据对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分析,为协商议题的确定提供参考。同时,积极探寻传统普法与新兴技术融合的创新路径,打破传统法律服务与人工智能AI之间的界限,把AI技术全方位嵌入日常法律咨询、法律知识普及、纠纷调解等关键环节,持续推动海淀区“法治进社区(村)”工作在全区走深走实,提升协商的精准性和效率,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北京和法治中国首善之区奠定坚实基础。


编辑:白楚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