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陈世梅:以法为尺 以情为桥 做乡村治理的“暖心守护者”

2025-09-12 17:00:00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家梁

在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白沙镇白沙村,有这样一位基层干部,她是穿梭街巷的网格员,是守护妇女权益的“娘家人”,是化解矛盾的“法律明白人”,更是群众心中的“定心丸”。 

陈世梅工作照.jpg

陈世梅工作照

她叫陈世梅,1992年12月生,现任白沙村监委主任、妇联主席、第三网格员,同时肩负着村“法律明白人”与县人大代表的职责。多年来,她始终以法治为刻度,将基层工作的琐碎与繁杂,酿成守护群众冷暖的扎实答卷。

紧急驰援:一年奔波为困境家庭撑起“法治保护伞”

2023年深秋,白沙村一户家庭遭遇重创——家中孩子在县城高中教学楼坠楼,虽幸免于难却落下严重残疾。消息传回村里,当事人的整个家庭瞬间被绝望的阴影笼罩。得知消息后,陈世梅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紧握着孩子母亲的手承诺:“天塌下来,村里和我们一起扛!”

作为“法律明白人”,陈世梅深知,悲痛之外,后续的治疗、赔偿与维权才是挽救这个家庭的关键。她主动陪同家属带孩子赴贵阳求医,在医院里,她既是协调员,也是“临时家人”,孩子因疼痛呻吟时,她默默递上温水;家属心力交瘁时,她彻夜陪伴安抚。面对高昂医药费,她悄悄垫付部分检查费、药费,用微薄之力为这个困境家庭“雪中送炭”。

当责任认定与赔偿协商陷入僵局时,陈世梅一边找来了家属信任的亲友、村里有威望的长者共同参与调解,用乡情情理安抚情绪;一边翻开民法典及相关司法解释,以方言拆解侵权责任、赔偿依据,让法律条文“接地气”。她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调解要点、诉求变化与反馈信息,字里行间是无数个不眠夜的牵挂。

寒来暑往,历时一年多,这起纠纷终于达成合法公正的协议。签字那一刻,孩子父亲紧紧握住陈世梅的手,泪水夺眶而出:“陈主任,没有你,我们家早就散了!”这份沉甸甸的信任,成了陈世梅最珍贵的“勋章”。

日常守护:把法治微光种进乡村每一个角落

除了应对紧急难题,陈世梅更将“法律明白人”的职责融入日常点滴,让法治意识在村民心中慢慢扎根。

调解邻里宅基地纠纷时,她搬出土地管理法,对照历史界限与现行法规,把“争议地”变成“明白账”;面对遭受家暴的妇女,她不仅提供临时庇护,还详细解读反家庭暴力法中的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鼓励受害者勇敢维权;履行村监委主任职责时,她严格依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紧盯集体资金使用,确保每一笔支出都经得起“阳光检验”。

为了让法律“活起来”,陈世梅在村务公开栏开辟“法律园地”,定期更新民生相关法律知识与案例;妇女健康讲座后,她见缝插针讲解妇女权益保障法新亮点;村民微信群里,她及时转发权威政策解读,让法治知识顺着网络“飞”进农家。“法条不用死记硬背,拉家常时讲个例子,大家就懂了。”这是陈世梅的普法心得。

初心如磐:用“铁脚板”“婆婆心”“法治脑”守好一方平安

在陈世梅看来,基层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只有柴米油盐的琐碎、家长里短的牵挂。做好这份工作,需要“铁脚板”——走遍村里的沟沟坎坎,摸清每家每户的情况;需要“婆婆心”——装下群众的急难愁盼,把小事当成大事办;更需要“法治脑”——在纷繁复杂中理清脉络,守住公平正义的底线。

多年来,有奔波的汗水,有调解的疲惫,也有不被理解的委屈,但每当看到矛盾化解后村民的笑脸,看到权益受保障时的安心,看到法治意识在乡村萌芽,就觉得一切都值。“家乡是我的根,守护这里的百姓,是我的责任。”陈世梅说道。

如今,陈世梅依然穿梭在白沙村的街巷间,以“法律明白人”的职责坚守法治底线,传递民生温度。在法与情的交织处,她是群众最信任的纽带,用微末之力,守护着一方乡土的岁月静好,书写着基层干部“为民服务”的无悔答卷。

编辑:张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