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表风采
□ 本报记者 蒲晓磊 文/图
7月29日,第六届全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表彰大会在京召开。会上,100人获得“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称号,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东社镇开心田园生态农场负责人孙春梅名列其中。
2006年,孙春梅怀揣“田园梦”返乡创业。近20年来,从最初的禽类养殖,到后来创办种养结合的有机农场,再到如今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孙春梅见证了农业农村的巨大变化,也深刻感受到作为一名“新农人”的责任。
“作为一名基层人大代表,我将继续以农场为平台、以履职为纽带,做乡村振兴的‘探路者’和农民利益的‘代言人’,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力量。”孙春梅说。
创新生态农业模式
作为“新农人”的孙春梅,在返乡创业时就把“探索现代农业新路,助力农民共同富裕”当作自己的使命。
孙春梅创办的开心田园生态农场通过“种养结合”实现循环农业,整合农场、鱼塘、牧场等资源,探索出亩增效益3000多元的现代农业模式。
在农场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发展“互联网+门店”经营模式,年销售额达200多万元;注重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带动周边种植户共同发展……孙春梅创新生态农业模式,践行着初心和使命。
孙春梅的开心田园生态农场自成立以来,始终把创新作为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在种植技术方面,率先引入物联网监测系统,对土壤墒情、气象条件、作物生长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实现精准灌溉、精准施肥。同时,积极探索智慧农业与传统种植相结合的模式,搭建数字化管理平台,将农场的生产、销售、物流等环节纳入统一管理,大大提高了运营效率。
在产业融合上,孙春梅带领团队打破传统农业单一的种植模式,构建起“种植+旅游”三产融合发展的模式。依托农场优质农产品,开发果蔬干、果酱等深加工产品;利用田园风光,打造亲子采摘、农耕体验、生态研学等乡村旅游项目。这种创新的产业模式,不仅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还带动周边20多户农户就业,人均年增收超两万元,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生动实践。
培育乡村振兴人才
当选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后,孙春梅积极深入基层调研,倾听群众呼声,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
在调研中,孙春梅发现目前农村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老年人,有技术、有情怀的青年人返乡创业不多,乡村人才短缺问题较为突出。
为此,她在2023年全国人大会议上提交了关于加大农业人才政策支持力度的建议,呼吁强化顶层设计,吸引人才下乡;加大培养力度,培养高素质新农人和本土人才;完善保障机制,留住人才。这一建议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回应。
除了提交相关建议,孙春梅还在农场搭建“春梅响当当”理论宣讲平台,将政策与农业技术结合,激发农民参与热情。
近年来,孙春梅积极参与培育乡村振兴人才的工作。牵头成立“开心田园生态农业技术协会”,覆盖21个村、2700多户村民,并创建“金羽农民创业园”,为返乡青年提供孵化指导。目前已培训创业农民5000余名,吸引30家农业合作组织加入。
构建支持创新机制
孙春梅在基层调研和履职过程中注意到,虽然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体制机制方面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突出表现在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两张皮”现象突出、农业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不完善、金融支持农业创新的力度不足。
孙春梅建议,加快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有针对性地解决上述突出问题。
在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方面,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设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对高校、科研院所与农业企业合作的成果转化项目给予资金支持。
在健全农业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方面,加大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投入,支持职业院校开设现代农业相关专业,培养适应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完善农业人才评价机制,对在农业技术创新、产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
在创新农业金融服务模式方面,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农业创新发展的金融产品,推广“农业科技贷”“产业链金融”等信贷模式;建立健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降低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门槛;探索开展农产品期货、农业保险等金融业务,帮助农业企业和农户规避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的金融保障。
编辑:徐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