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广东人大推动形成合力治水“一盘棋”

2022-10-18 12:05:07 来源:法治日报 作者: -标准+

原标题:人大监督助推南粤河流“激浊扬清”

广东省人大创新机制推动形成合力治水“一盘棋”

                                                                      整治后的练江海门湾桥闸段。

法治日报记者 章宁旦  文/图


迎着凉爽的风,漫步于练江堤岸,看一江碧水朝海门湾缓缓流去,江面上不时有白色的水鸟掠过。置身于这如诗如画的江岸,很难让人联想到这里曾经是“全国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练江。

多年的治污之路,让练江实现了从普遍性黑臭到国考断面消除劣Ⅴ类、再提升至Ⅳ类的颠覆性变化,让昔日的“污染典型”变身为今日的“治污典范”。2021年,练江获评“广东省十大美丽河湖”。

练江的蜕变,是广东水环境治理成绩的一个缩影。这些成绩既是广东省各级政府联防联治的结果,也与各级人大的持续监督密不可分。

近十年来,人大监督治水逐渐成为广东开展水环境治理的一个显著特色。尤其是对于跨界河流的治污监督,广东人大出台一系列具有法律效力的决议,创新性引入第三方评估打分机制,多次组织人大代表实地视察治水成果,连续6年开展四级人大联动监督,推动形成全省合力治水监督“一盘棋”,促使重点污染河流一步步“激浊扬清”。今年,开展环境保护法和《广东省环境保护条例》执法检查,并专题监督全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进展情况,推出本届广东人大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监督工作的“压轴之作”,对近十年来水污染治理成效进行全面回顾、监督和检验评估。


聚焦跨界河流

变九龙治水为攥指成拳

环境治理难,难在责任分散。河流和空气一样处于流动状态,不局限在本行政地域,对于环境的治理,很容易形成“九龙治水”、各自为政的局面。

东江支流石马河、淡水河(以下简称“两河”)是跨界河流,前者流经深圳、惠州、东莞三地,后者流经深圳、惠州两地。20世纪90年代,随着工业化步伐加快,“两河”水质每况愈下,长期处于劣Ⅴ类,甚至发黑发臭,后来虽经多年治理,但效果不甚理想,沿河群众对此意见很大。

2008年,广东省人大聚焦“两河”污染治理难题,并对此展开了调研。在此后多年,广东省人大连续把加强“两河”污染整治的代表建议列为重点,并对石马河、淡水河流域污染整治跟踪督办。

“在人大持续监督推动下,省政府及深圳、惠州、东莞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到2014年,三市在‘两河’流域共投入280多亿元整治资金,加强污水日处理能力提升和配套管网建设,使流域内污水处理能力超过实际污水排放总量,实现阶段性整治目标。”回忆起“两河”治污经历,广东省人大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黄诚宽依然印象深刻。他表示,沿河地区的联防联控机制形成了“攥指成拳”合力,推动“两河”污染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并由此形成了一系列可供借鉴的经验。

在“两河”治理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广东省人大又将监督重点转向其他跨界河流的污染治理上。2014年7月,广东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广佛跨界河流、深莞茅洲河、汕揭练江、湛茂小东江污染整治的决议》,推动对当时全省污染程度最为严重的四条跨市域河流(以下简称“四河”)进行治理。

根据整治目标和时间表,广佛跨界河流佛山水道2015年底前基本达到Ⅳ类水质,珠江广州河段2020年底前达到Ⅳ类水质、丰水期达到Ⅲ类水质;深莞茅洲河2017年底前基本达到Ⅴ类水质,2020年底前基本达到Ⅳ类水质;汕揭练江综合污染指数逐年下降,2020年底前基本达到Ⅴ类水质;湛茂小东江2015年底前氨氮指标达到Ⅴ类,其余指标达到Ⅳ类,2020年底前全面达到Ⅳ类水质。

“治水是一项长期性工程,需要一棒接着一棒干,推动水污染治理今后仍将是省人大的工作重点,今后的治水监督也将更为精准化、法治化。”广东省人大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刘毅表示,在逐步消除劣Ⅴ类断面的同时,还要保证已经达标的断面水质不下滑。此外,由“两河”“四河”的治理监督延伸开去,为从根本上提升全省污水治理效能,广东省人大环资委已将全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进展纳入监督视野,逐步实现常态化制度化监督。


四级联动监督

层层加压力步步促落实

“我们到现场调研,看到白鹭回归河涌,这样的成绩超出了代表们的预想。”2021年11月5日,多名广州市人大代表先后来到广州猎德涌、石井河、白海面涌等地调研,多次发现大量白鹭栖息于河涌。对此,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唐航浩感叹道,多年来,几级人大代表联动,产生了显著的监督成效,创造了代表联动监督的范例。

2017年,广东省人大常委会首次在广佛跨界河流白海面涌污染整治工作中采取了四级联动监督,将白海面涌治理作为省、市、区、街(镇)四级人大联动监督的重点。

根据联动监督工作方案,以白海面涌污染整治问题为导向,由省人大环资委、市人大常委会及其城建环资工委、区人大常委会及其城建环资工委、白海面涌周边2镇4街人大和省、市、区、街(镇)四级共25位人大代表共同参与,确定监督联动工作内容,以市人大常委会、区人大常委会两级人大的监督为主,区政府每月下旬要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污染整治工作情况,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资工委三个月督查一次、区人大常委会城建环资工委两个月督查一次。建立人大代表监督工作微信群,代表可实时把督查中发现的问题上传反馈,并及时反映群众诉求。

“采取四级人大联动监督,有利于调动各级人大参与治水的积极性主动性,集中用力,真正把人大监督压力层层传导至基层末端。”刘毅表示,通过一级一级加压,有助于推动各地高效落实治污责任。

为了推动工作开展,四级人大积极协调解决整治工作难点,督促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控源、截污、清淤、调水、管理”的思路,从主涌向支涌、从水面向岸上延伸。不到半年,白海面涌初步消除了黑臭,在随后的几年里,白海面涌水质持续改善,不仅白鹭回归,而且鱼翔浅底。2019年,白海面涌治理入选广东省“十大环保监督优秀案例”。

2018年10月底,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对练江、茅洲河启动了四级联动监督活动。在动员会上,面对四级人大代表,汕头和揭阳、深圳和东莞四市政府按照清单要求,逐项汇报练江、茅洲河流域各河段环保基础设施项目进展情况、存在问题或滞后情况及原因等内容。

“四级监督并不会代替市、县、镇各级人大日常监督。”黄诚宽表示,按照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大力推进水污染防治的决定,在污染防治攻坚战期间,各级人大至少每半年听取一次本级政府水污染防治和实施三年行动计划进展情况的报告。


引入第三方评估

量化实绩强化治水动力

治污成绩怎么样?水质变化谁说了算?

在实施治水监督的过程中,人大代表们发现,水环境治理终究是一个科学问题,必须让专业精神来主导评价,而不能完全听凭政府部门的“自说自话”。

“置身利益之外的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才能为人大监督及今后开展整治工作提供客观准确的基础数据,进一步增强人大监督的科学性。”时任广东省人大环境资源委员会主任委员陈耀光说。

早在2013年,在对深惠莞“两河”污染整治工作成效进行评估时,广东省人大就引入了第三方评估机制。由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所、珠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组成的专业评估机构,定期发布重点污染河流的水质评估报告。报告对治水质量进行分段评估、打分排序,并向全社会公开。

第三方评估,让河流所在地区政府感受到了“看得见”的压力。毕竟,对于跨界河流来说,上游水质与下游水质的不同,对应着上下游地区的治理水平。

“上游城市有经济利益难斩断,下不了决心治理;下游城市总觉得自己‘努力也没用’,结果是影响了治污的效果和力度。”针对跨界河流治污难,广东省人大代表毛桂平直言不讳地指出。在其看来,第三方评估配合人大联动监督,有效解决了治水的区域协调问题。

广东省人大代表徐凌则认为,“第三方评估机构的量化打分和排序,不仅能够倒逼各城市踏踏实实地落实整治工作,也使得人大监督更有底气、更有公信力。”

量化实绩、打分排序,本身就是很好的监督形式。之后,这样的治水评估方式在广东省及省内各市都形成了常态化制度,南粤大地在推动天更蓝、水更清的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上,形成了你追我赶的态势。


编辑:赵晨熙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