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由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贸仲)、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和北京市律师协会联合主办的2025中国青年仲裁论坛暨第十三届“中伦杯”国际商事仲裁征文大赛颁奖仪式在北京成功举行。
论坛设置了专题讨论环节。第三个专题讨论围绕“‘双循环’育人格局下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这一主题进行。
以下内容是贸仲案件经办人潘楚婧的发言节选。

我非常荣幸来围绕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这一命题进行交流探讨。我向大家介绍一下贸仲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方面所做的工作。
作为中国最早设立的国际商事仲裁机构,贸仲在近七十年发展历程中不仅办理了数以万计的国际商事仲裁案件,积累了丰富的国际商事争议解决经验,更是自觉肩负起培养涉外法治人才的使命与责任,积极探索仲裁实践与法学教育融合的人才培养新路径。
长期以来,贸仲与国内外高校紧密合作,以不同的方式和渠道着力培养青年学子的国际商事仲裁理念和知识储备。特别是近几年,贸仲先后与境内外三十多所高校签署了机制化合作协议,就涉外律师、国际商事仲裁硕士等教育部重点项目开展联合培养,贸仲还与七所高校共建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创新基地,成为获批项目最多的实务部门。根据与各高校签署合作和联合培养协议,贸仲围绕高校法学院学科设置的不同需求,积极将实务性教育教学资源引入高校课堂,精心设计和开设不同种类与不同层次的国际仲裁实务课程,既包括专门设计和单独开设的课程,也包括融入基础知识讲述实务的课程和讲座。
涉外法律实践是培养应用型涉外法律人才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作为实战部队,贸仲每年接纳国内外高校近千名学生实践,累计为数以万计的青年学生提供了参与实践涉外案件程序管理的机会,贸仲每年还举办丰富多彩的国际商事仲裁模拟仲裁庭、征文比赛、讲座、研讨会等活动。
“中伦杯”国际商事仲裁征文大赛的颁奖仪式也是中国仲裁周固定活动之一,至今已举办了13届。汇聚了高校、律所、仲裁机构的专家资源,形成产学研联动机制,通过征文形式激发青年仲裁人对国际规则和案例和前沿问题的研究兴趣,为有志于国际仲裁领域的青年仲裁人提供展示的平台。
多年来,贸仲与北京市律师协会合作,累计为近万名律师提供了模拟仲裁庭培训,贸仲各分会在其所在地积极与当地律师协会合作,通过举办模拟仲裁庭,讲座和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向律师们进行国际商事仲裁知识培训,每年累计超过一百场。
近年来,贸仲通过举办针对法律实务工作者研修班的活动,不断完善法律实务工作者的涉外法律知识体系,为法律实务工作者的涉外法律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贸仲严把仲裁员入门关,强化仲裁员监督管理,通过贸仲委的案件审理、裁判实践及形式多样与内容前沿的活动,打造出一支德才兼备,公正高效的国际化仲裁员队伍。同时贸仲助力推动大量国内法律人才走向国际舞台。贸仲注重在实践中锻炼提升人才专业素质,加强业务培训,积聚一批熟练掌握国际通行的仲裁秘书队伍,通过持续推进能力建设,锻造高素质、国际化、专业化的仲裁员和仲裁秘书人才,
青年对仲裁事业发展的积极意义远不止于注入新鲜血液,更在于其承载着推动这一古老争议解决机制革故鼎新,面向未来的重任。
今后,贸仲愿意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做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积极者和推动者,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法治的希望,我们要关注国际规则演变和全球治理变革,脚踏实地,从一个一个具体的仲裁案例,一份份法律文书的研读中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我们坚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德才兼备、担当大任的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
编辑:武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