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2025中国仲裁高峰论坛暨中国-拉丁美洲国际仲裁论坛在京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贸仲)与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以下简称联合国贸法会)、环太平洋律师协会、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共同主办。
来自近30名仲裁法律界、公司实务界、学术界中外专家围绕“智联全球:共筑国际仲裁数智协作新格局”“智赋新章:规范国际仲裁数智辅助新边界”“智序未来:擘画国际仲裁数智治理新图景”三个议题发表演讲。来自52个国家和地区近500人现场参会,包括51家国际组织及国外主要争议解决机构共119名负责人和代表,全球103个国家和地区超过510万人次在线关注或收看。
在“智序未来:擘画国际仲裁数智治理新图景”第三个议题中,研讨嘉宾聚焦金融科技、人工智能、跨境电商、电动汽车、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展开深入探讨。
以下内容是Freshfields 律师事务所法兰克福办公室(欧洲、拉美业务)合伙人Carsten WENDLER在“智序未来:擘画国际仲裁数智治理新图景”议题环节发表演讲内容节选:

(Freshfields 律师事务所法兰克福办公室(欧洲、拉美业务)合伙人Carsten WENDLER)
讲到人工智能的机遇与挑战,作为仲裁的实务人员,我从使用者的角度谈一谈。
其他企业在使用人工智能时,会产生新型的纠纷,在很多案件当中我们发现,比如出现供应链中断,在产品开发当中发生的纠纷,并购后发生的纠纷等等,这些都会对人工智能进行干扰,从而导致一些问题。
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一个大型的制药企业,他们进行药物开发,一个小公司创业企业也去进行药物的开发,他们找到了一个癌症治疗的候选物,这是非常复杂、难以理解的科学领域,此时争议出现了,药厂发现人工智能失效,然后指控人工智能反复提出的是大家已知的,而且化学不稳定的化合物,生物科技公司就会变成说制药公司没有提供高质量的临床数据让人工智能学习和训练,问题在于说,人工智能的性能如何,这里面我们也知道说大家需要先行的抗压药物,目前来讲在这个案件里面合作停止了,我们需要他们能够回到自己最擅长的事项上去创造价值,目前来讲这个争议就是他们合作的障碍。
他们到底需要什么呢?大家也都知道,首先,在这样复杂的可及性案件当中,我们需要一个真正的专家,能够具备案件的判断能力的专家,不只需要懂法,也需要懂科技,以及药物开发背后的科学,以及新型行业背后的新型商业现实,同时,程序也需要灵活,还需要快速高效。因为创新周期是以月计,一个争议的解决会使在研发的技术过时。此时,仲裁优势出现了,仲裁有当事人自治、专家决策、效率性、成本经济等等这些优势。仲裁初始的优势和最初的成果,优于国家的法院。但现在的仲裁却变得成本高昂、手续复杂、程序冗长、文件负担太重等,这使得仲裁并不是帮助企业解决问题,而是妨碍企业解决问题。
而人工智能的出现能够把仲裁带回本来的样子,可以用非常简短时间进行法律研究,进行适时的理解,帮助仲裁员成为这些新的领域当中的专家,从而能够对于新兴技术进行判断、裁决。但是,人工智能不能取代人为决策,还是需要人来做决定。
第二就是文件审阅,这个前面大家讲到了,在这个生命科学的案件当中,有800万份临床文件,每一份文件都是超过100页甚至1000页之长,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如果不用人工智能是不可能的。在文件起草方面,由于人工智能能够帮律师来做,最终的责任当然地就要落在律师身上。
文件起草要由谁来写,是年轻律师写,还是人工智能写?可以让人工智能反映提交问题的优势劣势,以及揭示未回答的问题,还可以让人工智能分析历史数据、预测发生争议的概率,帮我们做出更明智的决定,更合理地在信息支撑下解决纠纷。
为了安全考虑,在使用人工智能之前要征得当事人的同意,然后人工智能不能接入到第三方的设备以及训练的流程等等。
编辑:刘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