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2025中国仲裁高峰论坛暨中国-拉丁美洲国际仲裁论坛在京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贸仲)与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以下简称联合国贸法会)、环太平洋律师协会、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共同主办。
来自近30名仲裁法律界、公司实务界、学术界中外专家围绕“智联全球:共筑国际仲裁数智协作新格局”“智赋新章:规范国际仲裁数智辅助新边界”“智序未来:擘画国际仲裁数智治理新图景”三个议题发表演讲。来自52个国家和地区近500人现场参会,包括51家国际组织及国外主要争议解决机构共119名负责人和代表,全球103个国家和地区超过510万人次在线关注或收看。
在“智序未来:擘画国际仲裁数智治理新图景”第三个议题中,研讨嘉宾聚焦金融科技、人工智能、跨境电商、电动汽车、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展开深入探讨。
以下内容是文莱达鲁萨兰仲裁协会(AABD)主席、泰国仲裁中心(THAC)国际顾问委员会主席、贸仲仲裁员colin ONG在“智序未来:擘画国际仲裁数智治理新图景”议题环节发表演讲内容节选:

(文莱达鲁萨兰仲裁协会(AABD)主席、泰国仲裁中心(THAC)国际顾问委员会主席、贸仲仲裁员colin ONG)
首先,听到所有发言者都讲,一个事情很清楚,我们不能逃脱使用人工智能,在国际舞台中AI这个事情不可避免,人工智能有其优势,比如人工智能算法、大语言模型等等,律师、法人可以很快地看成百份文件,然后分析对方可能会提出什么问题?比如说一些备忘录,证人证言,还有专家报告等等这些文件,通盘考虑人工智能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好处,可以把文件翻译成不同的语言,甚至可以去分析证人,尤其是专家证人前后是否一致,是否符合在先报告或者反驳报告或者联合报告当中所提的内容,可以加快工作的速度,节约成本,这是人工智能的优势之所在。
劣势在于说,年轻律师难以入行,比较资深的法律人更聚焦考虑策略性问题,战略性问题,而不是传统的那些烦琐的文件,而且今天我们听到很多发言者讲到人工智能如何遭到滥用,从本质而言,大语言模型或者LLaMA他们无法区分真实的事实或者不真实的事实,所以他们基本上就是通过统计学数据分析之前的事实模型,我们把它叫作幻觉,也就是人工智能会出现一些虚构的案例,甚至是给出按照虚构的立法。纽约出现过一起比较早的案例,办案律师因为提交一个假的人工智能生成的案例,被法官批评和斥责。
新加坡有一个案例,一方当事人使用人工智能,结果被发现提交了十几个根本就不存在的案例。所以,这种幻觉和DeepSeek这种换脸已经不断出现了。我们要去应对这种幻觉和虚假,通过一个生成式对抗式的系统去检查它是否生成了一个假的案例。
保密性是仲裁的基石,企业之所以愿意做仲裁,是不希望其他人知道争议点在哪?所以,保密是仲裁的严重问题。有了OpenAI或者其他人工智能系统,声称人工智能是自我学习,而且它是用不同数据学习,如果使用者将一个保密系统输入一个开放系统的话,那个系统不是存在你的电脑本地,它在云端,很多大的服务器都能够对那些信息可以访问,这样仲裁的保密性就荡然无存,涉事的工作人员也会面临被起诉。
在应对黑箱问题的时候,你怎么知道它的算法是否有偏见,怎么知道程序员把某些固定想法向某个方向进行扭矩,从而导致人工智能模型向某个方向发展?毫无疑问,目前的这样一个困境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指导意见。我会倾向于用软法或者指南。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法规和法律,会让律师和仲裁员在国际仲裁中很难了解所有的相关他们所在的国家的法律法规。
首先祝贺贸仲,作为第一家仲裁机构来推出这样一个指导意见(《携手促进数智时代国际仲裁发展的共同行动计划》),也希望贸仲可以成为倡导统一很多仲裁机构、仲裁中心指南意见的协调统一,能够在这方面做一个主导者或者领导者。有了这样一个仲裁员人工智能的指导意见,能够调动相关的力量,整合大家不同的组织推出一套相互协调的一致意见,从而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大家在同样的空间进行竞争。
随着机器人工智能仲裁员的到来,很多国家可能都要去修改本国的法律和法条。《纽约公约》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一个公约,是人类所书写的,在1958年所起草的,经历很长时间了,很难跟上现在的形势,需要进行一定的修订。
人工智能是我们需要必须共处的技术,我们要共同以非常负责任的方式跟它共同协作,并且试图鼓励各个仲裁中心能够协同他们的指导原则,或者他们的软法能够保持一致,加强对人工智能使用的规范。
编辑:刘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