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武卓立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暖芷
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贸仲)举办的2025中国青年仲裁论坛近日在京举行。
“青年是仲裁事业的生力军,是推动中国仲裁事业国际化发展的未来希望。我们致力成为青年仲裁人的筑梦平台。”贸仲仲裁院副院长解常晴在论坛上说。
良法善治
搭建优良制度平台
仲裁作为国际通行的商事争议解决方式,是推动我国涉外法治建设、参与全球法治治理的重要载体。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的不断推进,对中国仲裁国际化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全球商事争议解决格局深度调整的背景下,中国仲裁事业向国际化新征程中按下了“加速键”。9月12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仲裁法,自2026年3月1日起施行。

图为中国青年仲裁论坛现场。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民法室主任石宏指出,此次仲裁法修订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对完善仲裁法律制度,推动仲裁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将对发挥仲裁化解商事争议主渠道作用,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培育国际一流仲裁机构、打造国际商事仲裁优选地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北京市中伦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张学兵认为,新修订的仲裁法为仲裁理论界与实务界提供了清晰的行动指南和标准。
据介绍,2022年北京、上海等地开展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试点至今,各项工作任务已基本完成。国际仲裁权威评估机构2025年调查报告显示,北京、深圳、上海同时跻身全球最受欢迎仲裁地前十名,我国已经逐步成为国际商事仲裁新目的地。
截至目前,我国共有仲裁机构285家,仲裁员6万多名,其中境外仲裁员3400多名。2024年办理涉外仲裁案件4373件,涉外标的额1978亿元。
仲裁因商而兴,因裁而盛。目前,中国仲裁的专业服务不断惠及更多全球商事主体。
以贸仲为例,近年来,贸仲的案件数量与争议金额国别数稳居世界前列,国际化特征日益明显。2024年,贸仲新受理仲裁案件6013件,其中涉外案件758件。双方均为境外当事人的国际案件74件,当事人覆盖了全球77个国家和地区。
据解常晴介绍,贸仲成立至今,受理案件当事人国别累计达到168个,广泛覆盖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成为维护国际商事秩序的重要力量。
解常晴表示,这些努力为青年仲裁人对标国际前沿,开拓业务,融入国内外的仲裁朋友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国际仲裁舞台上,我们通过对国际仲裁规则的运用,维护着中国的企业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我们呼唤更多优秀的青年仲裁人才涌现。”张学兵说。
殷殷重托
铸就仲裁公信力
公信力是仲裁的生命和灵魂,是中国仲裁国际化发展的关键词。
石宏介绍,新修订的仲裁法积极对接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以下简称贸法会)《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等国际通行规则,着眼于解决仲裁实践的突出问题,对仲裁机构、仲裁员、仲裁程序等方面的制度进行修改完善,强化仲裁监督机制,力求切实提高我国的仲裁公信力。
2021年,贸仲被国际商事仲裁调研报告评为全球最受欢迎的五大仲裁机构之一。在2023年底发布的中国仲裁公信力评估报告中,贸仲蝉联“全国十佳仲裁机构”和“涉外服务十佳仲裁机构”。在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贸仲第十版《仲裁规则》荣获“中国服务实践案例”奖。今年,贸仲仲裁规则与贸法会仲裁规则并列再次被评为全球最受青睐的仲裁规则第五名。
优秀的仲裁员队伍是铸造仲裁公信力的主力军。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王清友表示,青年仲裁人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和价值观,做仲裁事业发展的推动者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维护者,做仲裁界风清气正的守护者。
青年仲裁人在从事仲裁事业之初要“系好第一颗扣子”。王清友对青年仲裁人提出三点要求,具体而言:一是养成公正之心,公正之心是商事仲裁公信力的基本保障,秉持公正审理和裁决案件的信念,保持独立与中立;二是善用公正之法,将公正之心转化为当事人的公正感受,公平公正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三是培养公正之能,要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以商事为体,以法为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升商事仲裁的公信力。“具备了这三点才能成为合格的仲裁人。仲裁行业的未来属于青年人,要独立客观公正,扛起大旗,发挥积极作用。”王清友说。
立足新的时代坐标,青年仲裁人需要增强耐力和行动力,要守牢法律底线,依法公正独立,勤勉尽责、高效自律,塑造中国仲裁新形象。
筑梦引路
拓展青年国际视野
中国仲裁的国际化发展,已为青年仲裁人搭建起了逐梦的广阔舞台。
贸仲积极响应国家要求,努力搭建高水平创新法学实践平台。作为中国仲裁周的重要活动之一的中国青年仲裁论坛便是典型例证。“中国青年仲裁论坛迄今已连续举办13年,我们始终以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青年仲裁力量为使命,架起青年仲裁圈的对话桥梁,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服务国家涉外法治智库建设贡献力量。”解常晴介绍道。
近年来,有关仲裁领域的比赛、征文活动频频涌现。以“贸仲杯”为例,已成功举办二十二届,吸引了来自两百余所海内外著名高等院校的2万余名学生参赛,成为青年人才参与国际仲裁竞争与交流的“会客厅”。
“实践的舞台是青年人锤炼专业能力、拓宽国际视野的有效途径,能够通过沉浸式体验,帮助青年人深化对国际仲裁规则的理解,提升实务操作能力,培养国际法律思维和辩论技巧。”张学兵建议,应搭建更多的仲裁实践平台,发现与挖掘有梦想的仲裁青年人才。
除“贸仲杯”之外,在中国仲裁周期间,贸仲还与全国多所高校法学院联合开展专场活动,努力为高校学生、青年律师等群体搭建了解国际仲裁的新平台,促进国际仲裁走入校园。
“我们希望成为青年仲裁人的筑梦者与引路者。”解常晴说,贸仲通过持续搭建仲裁实践平台的方式,广泛开展国内国际仲裁合作交流,进一步提高了青年人才的法律实践水平和实干能力。
“青年人不仅要有梦想和理想,还要在‘学思践悟’上下功夫。”中国人民大学涉外法治研究院院长杜焕芳认为,学、思、践、悟,“学”是学习,是根基,是基础和前提;“思”是思考,是独立性的思考,是学的延伸,经过思考的加工,学习的知识才更深刻;“践”是实践,是思的落脚点,只有把经过思考的知识用于实践,不断地试错与检验,才能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悟”是体悟,是践的升华,在“学思践”的基础上深度思考,才能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立足新的时代坐标,青年仲裁人需要有勇于实践的干劲。努力追求专业深度与国际高度,方能不负时代所托,在涉外法治建设和全球治理实践中展现青年一代的时代担当。
编辑:武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