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2025中国仲裁高峰论坛暨中国-拉丁美洲国际仲裁论坛在京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CIETAC,以下简称贸仲)与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UNCITRAL,简称联合国贸法会)、环太平洋律师协会(IPBA)、中华全国律师协会(ACLA)共同主办。
来自近30名仲裁法律界、公司实务界、学术界中外专家围绕“智联全球:共筑国际仲裁数智协作新格局”“智赋新章:规范国际仲裁数智辅助新边界”“智序未来:擘画国际仲裁数智治理新图景”三个议题发表演讲。来自52个国家和地区近500人现场参会,包括51家国际组织及国外主要争议解决机构共119名负责人和代表,全球103个国家和地区超过510万人次在线关注或收看。
以下内容是美国伟凯律师事务所合伙人Matthew Secomb在第二个议题“智赋新章:规范国际仲裁数智辅助新边界”中的发言节选。
在任何一场国际仲裁会议上,如果你询问仲裁员或律师对人工智能(AI)的看法,他们很可能会告诉你,助理或实习生使用AI生成了某些文件或备忘录。这种现象很普遍,但这通常只是基于个人有限的经验和少量案例得出的初步印象。
因此,伟凯律师事务所与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合作开展的全球仲裁人工智能调查,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科学的评估。该调查涵盖了整个仲裁界专业人士对AI的看法。
分享调查发现之前,我先介绍我们的调查方法。这是我们与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合作的第六次全球仲裁调查,它采用了严谨的科学方法,并确保了受访者的保密性。本次调查共有2400名受访者参与问卷,并辅以117次深度访谈,以确保结果的深度与广度。调查涉及众多主题,人工智能是其中的核心章节之一。
在此,我不会详述调查所有结果,而是聚焦于三个值得关注的发现。
第一,关于使用AI的主要原因。在排名前四的答案中,有三个是预料之中的:节省时间、降低成本等。但值得注意的是,排名第三的常见理由是“可以减少人为错误”。这揭示了它承认了人性的弱点——是人就会犯错。在AI应用之前,仲裁程序通过内部审核等控制机制来尽量避免人为失误。
第二,关于AI的主要风险。几乎所有受访者都指出,使用AI最大的担忧在于“可能出现无法检测的错误”。这一点本身并不出人意料,但关键在于,人们肯定AI是基于效率,却又担忧其带来难以察觉的失误。
这恰恰触及了问题的核心:如果我们建立的AI系统生成的材料,最终仍需大量人工投入去核查错误,那么效率优势将大打折扣。
因此,仲裁实务界面临的核心挑战是:如何在获取AI效率优势的同时,最小化其风险,尤其是难以检测的错误风险。这个担忧与之前“AI能减少错误”的观点看似矛盾,但我认为二者可以并存。AI的本质决定了,通过精细化的应用,我们完全可以在提升效率的同时,将错误最小化。
第三,关于仲裁员使用AI的边界。一个令我极为惊讶的结果是,高达77%的受访者认为,仲裁员使用AI进行损害赔偿计算和成本分摊是“完全恰当的”。这个结果之所以令人震惊,是因为法律从业者通常不以数学见长——正如美国一位大法官曾戏言,许多人选择读法学院就是因为数学不好。由此引出一个深层问题:在决策过程中,我们愿意将哪一部分交由机器处理?或许是因为仲裁员和律师们深知处理复杂赔偿计算的难度,故而倾向于借助AI。
这背后反映出的,或许不纯粹是AI问题,而是揭示了仲裁员在处理复杂财务问题(如现金流分析)时,可能存在的专业训练不足。这值得我们思考:我们究竟期望仲裁员承担怎样的职责?
编辑:薛金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