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赵明民:从开放边陲到法治前沿:海南自贸港涉外法律服务的泰和泰路径

2025-10-23 10:19:29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10月16日至19日,2025海南自由贸易港法律周在海口举行。此次活动由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一带一路”法律服务联盟共同指导,海南省律师协会主办,吸引了来自全球14个国家和地区的700余名中外法律名家、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法治自贸港建设新路径。

本届法律周期间,围绕海南自贸港法律服务新机遇与国际法律服务交流合作、海事仲裁制度规则创新、自贸港与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法商融合出海等主题,举办16场交流会,并开展主旨演讲、嘉宾对话、仲裁观摩庭、专题讲座、签约仪式、专场音乐会等系列活动,为自贸港的法治建设建言献策。 

在涉外法律服务交流会活动上,11位嘉宾作了精彩交流发言。现将他们的发言予以摘登,以飨读者。

以下内容是泰和泰(海口)律师事务所主任赵明民的发言节选。

海南自贸港建设,是新时代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制度实验场。对法律服务业而言,它不仅意味着新的市场空间,更是一场能力与格局的重塑——谁能为开放型经济体系提供强专业、跨领域的法律支撑,谁就能在中国律师国际化的新阶段中走在前列。

今天,非常荣幸能在这里与各位交流一些感悟。我想以泰和泰海口办五年来的实践为例,谈谈我们如何在制度创新的浪潮中,探索海南涉外法律服务的“泰和泰样本”。

第一个感悟,从边陲试点到制度前沿,这是时代的召唤。

回望海南律师业的发展轨迹,涉外法律服务并非一蹴而就。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海南的开放主要围绕“三资企业”的落地展开,律师的工作多集中在企业设立和基础法律服务。当时的涉外业务存在三大局限:领域窄、语言要求低、高端人才稀缺——具备海外教育背景、熟悉国际规则的律师屈指可数。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代海南律师开始了探索之路,从为企业提供合规支持起步,逐步积累起国际交易、跨境投资和争端解决等领域的实践经验。

随着自贸港建设全面推进,海南从改革试验区成长为中国对外法治创新的前沿阵地;律师的角色,也从承接外资落地的“辅助者”,到参与全球交易、跨境数据流动与争议解决的“制度建设推动者”,实现了从“边陲法律从业者”到“法治开放共建者”的转变。

第二个感悟:从人才破局到体系建构,这是实践的路径。

2020年,海南自贸港建设进入关键期,政策红利逐步释放,涉外服务需求激增,亟需有一定规模建制和专业广度的涉外法律服务专业团队保驾护航。

那一年,泰和泰海口办正式起步。未来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于是立志打造一支真正适配自贸港制度创新需求的涉外团队。

当时海南的涉外法律人才极度稀缺。我们把“人才引进、培养、储备”确立为首要战略,大力培育涉外人才队伍。目前,泰和泰海口办的规模在业内虽非最大,但是我们拥有了一支全岛规模最大、结构最完善的涉外律师队伍。

五年来,我们重点做了三件事:

第一,筑巢引凤。引进有国际背景的律师,打造复合型专业梯队。这不仅是“引人”,更是“引心”。我们完善激励机制,优化分工,让律师在海南扎根、在实践中成长。事实证明,正是这批“跨界”“跨语种”的青年律师,为海口办带来了最具生命力的成长势能。

第二,以老带新。建立“传帮带”机制,把实务经验转化为培养体系。许多年轻律师从只懂条文,到熟悉国际交易规则和跨文化沟通,能独立主办跨境并购、国际仲裁案件。

第三,校所共育。与海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高校共建实训基地,探索“订单式培养”,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接触真实涉外业务,该模式已成为海南法律人才培养的重要补充路径。

如今,海口办涉外团队已近20人,成员全部具有海外高等法学院教育背景,具备法律硕士或法律博士学位,能以英、法、德、韩、越南语等多语种开展工作,真正实现人才“从少到多,从有到强”的跨越。

第三个感悟:从地方实践到“泰和泰方案”,这是模式的成熟。

五年来,我们从海南的地方实践出发,逐步探索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涉外法律服务路径。其核心,不在于业务规模的拓展,而在于通过制度化、体系化建设,把“经验”转化为“模式”,把“个体实践”沉淀为“组织能力”。我们称之为“泰和泰方案”。

这一方案的内涵,是以专业立所、以人才强所、以制度治所;既服务于海南自贸港法治建设,也为中国律师的国际化实践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与路径。

面向未来,我们信心更足、步伐更稳,也期待与各位同仁携手,共同打造自贸港涉外法律服务新生态,为海南自贸港建设行稳致远贡献力量。

编辑:武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