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至19日,2025海南自由贸易港法律周在海口举行。此次活动由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一带一路”法律服务联盟共同指导,海南省律师协会主办,吸引了来自全球14个国家和地区的700余名中外法律名家、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法治自贸港建设新路径。
本届法律周期间,围绕海南自贸港法律服务新机遇与国际法律服务交流合作、海事仲裁制度规则创新、自贸港与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法商融合出海等主题,举办16场交流会,并开展主旨演讲、嘉宾对话、仲裁观摩庭、专题讲座、签约仪式、专场音乐会等系列活动,为自贸港的法治建设建言献策。
在涉外法律服务交流会活动上,11位嘉宾作了精彩交流发言。现将他们的发言予以摘登,以飨读者。
以下内容是海南天然橡胶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法务部总经理张奇志的发言节选。
从企业的视角看,过去我们谈“走出去”,更多是产品与资本的输出。而今天,我们已步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纵深发展,数字经济跨越国界,全球产业链深度重构,在波澜壮阔又暗流涌动的世界经贸大潮中,企业法务必须不断地更新专业知识,尤其是在当下,涉外的法律方面的新问题层出不穷,企业法务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工作难度、广度都在不断攀升——当然,法务对于涉外法律服务的关注视角可能与律师的角度有所不同,由此,也带来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涉外法律服务?
中国企业不再是国际市场的旁观者或简单参与者,而是在众多领域成为重要的建设者、引领者,甚至规则的挑战者。在这一背景下,传统的、零散的涉外法律支持已远远不够。没有一家跨国企业的法务或者一家律所能够独立地提供或满足某家跨国企业所有的法律需要,所以,中国企业需要的,是一种前瞻性、体系化、深度融合且具备战略价值的涉外法律服务新范式,这种新需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核心维度:
第一,从“事后救济”到“事前风控”:企业更加需要全域全周期的合规导航服务。
曾经,许多企业的法务工作重心在于“救火”——在发生纠纷、遭遇调查后才寻求律师帮助。但在高度监管的全球市场,这种模式的代价高昂且往往为时已晚。今天的中国企业,迫切需要的是能够为其“全域合规”和“全周期风控”保驾护航的法律服务。
首先是市场准入合规服务。企业进入任何一个海外市场,都面临复杂的准入审批、外资安全审查、反垄断申报、行业监管等难题。法律服务需要帮助企业提前扫清障碍,精准规划进入路径。
其次,是企业的运营持续合规服务。我们身处数字化时代,所有的信息都可能电子化并且通过网络、各种媒介进行散播,不同的国家对于数据的出境,基本都有了相关的立法,而且这一种立法正在无限的复杂化,数据的分级、分层审查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标准,这就为跨国企业的内部合规监管带来了新的难题。比如,位于中国的总部,意图对海外企业进行常规或非常规的审计监管、反腐败调查的时候,往往伴随各种信息交流和出境,完全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随机触发某一国家的立法禁制。再比如,在出口管制与经济制裁、知识产权保护、劳动用工、环境保护等,不同国家的标准和监管范围均有所不同,跨国企业如何在不同的监管规则冲突中寻找到一条有效的内部治理路径,则需要法律服务提供一套精密的“导航系统”,实时预警,帮助企业避开一个个合规“雷区”。
第二,涉外法律服务需要从“单点支持”到“生态赋能”,需要嵌入商业决策的战略顾问服务。涉外法律服务不能再局限于审阅一份合同、处理一桩诉讼。它必须深度嵌入企业的商业战略,成为决策层不可或缺的“战略大脑”的一部分。在商业交易的架构方面,在跨国并购、合资合作、技术引进等重大交易中,法律服务不应仅仅是风险提示者,更应是价值创造者,需要利用对国际规则、当地法律和商业惯例的深刻理解,设计最优的交易架构、谈判策略和融资方案,最大化商业利益,最小化潜在风险。在全球供应链面临重构的今天,法律服务需要帮助企业评估供应链韧性,应对“长臂管辖”,建立合规的供应链管理体系,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与稳定。
第三,涉外法律服务应当是新兴领域的领航员。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规则尚在形成中。中国企业需要法律服务提供者不仅能解读现有规则,更能预判规则走向,为企业在新赛道上的布局提供前瞻性指导。涉外法律服务应当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塑造”,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博弈的过程当中。随着中国企业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我们不可避免地会触及现有国际规则与秩序的“深水区”。被动适应规则只会受制于人,主动参与塑造规则才能掌握未来话语权。当企业成为行业巨头,其行为本身就在定义标准。法律服务需要赋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各类行业联盟的活动,将中国企业的实践与诉求,转化为国际规则的一部分。
第四,涉外法律服务当然包括争端解决的话语权。在涉外仲裁与诉讼中,企业需要的不仅是精通普通法或大陆法的律师,更需要能够熟练运用国际商事规则,在知名的仲裁机构维护自身权益,甚至挑战不合理条款的法律团队。面对部分国家将法律政治化、工具化的倾向(如滥用“国家安全”概念),中国企业需要顶尖的法律服务来应对压力,合理利用他们的规则他们的制度,进行有力的抗辩。
第五,涉外法律服务应当从简单的“资源嫁接”到“能力内化”,需要助力企业法务成长的协同服务。最优秀的涉外法律服务,其最终目的不仅是解决问题,更是帮助企业构建自身的涉外法治能力。这需要外部律师与企业内部法务团队形成新型的“协同共生”关系,外部律所应成为企业法务的“外部智库”和“培训学院”,良好的企业法务在完成内部工作任务的同时,能够精准地把握企业真正的核心需求并与外部律师进行良好沟通,法律服务应超越“标准化产品”,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出海模式的中国企业,提供高度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并帮助企业建立自己的合规体系与风控流程。一家优秀的中国律所或国际律所,应当能够为企业整合其在全球的网络资源——无论是美国的诉讼律师、欧洲的合规专家,还是东南亚的本地顾问,形成一个高效、协同的“全球法律服务网络”,为企业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各位同仁:时代赋予了中国企业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极其复杂的挑战。中国企业需要的,不再仅仅是“打官司的律师”,而是能够与之同舟共济的“战略伙伴”“风险导航员”和“规则赋能者”。这对我们法律服务人员、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具备全球视野、深耕专业领域、拥抱科技创新、坚守商业洞察。同时,这也呼吁我们的企业,要更加重视法治的核心价值,将法律风险防控提升到企业全球战略的高度。
编辑:武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