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邢东伟 翟小功
10月17日下午,2025海南自由贸易港法律周平行交流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交流会”在海口举行。此次交流会汇聚了文化研究、司法实务、高校科研、涉外法律服务及地方行业协会等领域的专家学者,深入剖析海南自贸港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的现实痛点与发展方向,为完善海南非遗保护体系、激活非遗价值建言献策。
交流会上,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魏晓阳结合海口骑楼老街非遗资源的实地调研数据,详细梳理当前非遗知识产权保护中“权利主体模糊”“转化利用不足”等问题,提出建立骑楼老街非遗专属知识产权登记与管理机制,推动“非遗+文旅”“非遗+商业”融合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中国侨联常委张继焦提出,海南要系统挖掘非遗资源,建立数字化保护数据库,实现非遗“活态记录”;要完善非遗传承人海选与培育机制,保障传承人的合法权益;要推动非遗与乡村振兴、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深度结合,开发具有海南辨识度的非遗文创产品与体验项目,构建起“保护—传承—利用”的良性循环。
SFKS邝志强律师行资深合伙人、香港仲裁师协会前会长邝志强从涉外法律服务视角分享实践经验。他结合典型案例,提出建立“360度全链条保护框架”,既要明确非遗传承人、保护单位的权利边界,也要搭建跨境知识产权协作平台,助力海南非遗“走出去”时规避国际侵权风险。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陶乾认为,当前非遗转化利用面临非遗“集体权利”法律界定不够清晰、非遗与现代技术结合后的权利归属与侵权认定存在争议两大核心困境,建议海南出台非遗知识产权保护专项法规,同时建立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为非遗知识产权纠纷提供高效化解路径。
海南省律师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委员、海南省知识产权协会副秘书长、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协会监事张天书则结合具体应用场景,提出自贸港可借助技术优势,搭建“AI+非遗”知识产权保护平台,助力海南打造“智汇非遗”特色品牌。
据了解,此次交流会为海南自贸港非遗保护领域搭建了“跨界融合、中外联动”的高端交流平台,为后续政策制定、机制完善提供了实践参考,将进一步推动海南自贸港构建更具针对性、创新性的非遗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为非遗传承与自贸港文化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编辑:武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