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十四五”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

2025-10-10 14:22:54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宁宁

国务院新闻办29日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新闻发布会,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王建华在会上介绍了“十四五”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的主要成果。

“‘十四五’以来,我们聚焦让公共文化服务更加便捷、优质和公平,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王建华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介绍。

一是服务网点更密,与群众距离更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化、品质化要求在不断提高,在原有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的基础上,一方面推动传统文化设施的改造提升,进一步拓展服务的内容和功能;一方面推动全国超过95%的县(市、区)建立文化馆、图书馆的总分馆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实效性。此外,推动各地创新拓展4万多个群众家门口的文化空间,这些文化空间融入了群众的日常生活,小而美、小而活,满足了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受到普遍欢迎。

二是服务内容更实,参与方式更多。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政策,鼓励开展延时错时服务,有效激发了群众的参与热情。2024年全国公共图书馆到馆人次比2019年增加4.4亿、增长49%。公共文化服务从政府单一供给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模式转变,把选择权更多交给群众,实现供需有效对接。覆盖国家、省、市的公共数字文化网络初步建成,老百姓拿起手机,就能免费听讲座、学艺术、看展览。

三是群众活动更多,文化氛围更浓。支持群众自发举办“村歌”“村晚”、广场舞、合唱等活动,仅2024年全国就举办了“村晚”8.17万场,吸引2.62亿人次参与。现在全国群众自发组织的文艺团体超过47万个,群众文化不再是“看别人演”,而是真正成为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注重公共文化服务的均衡发展,创新实施“春雨工程”——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边疆行计划,举办中国新疆民间艺术季和优秀节目巡演活动,加强边疆民族地区与内地的文化交流。关注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群体,提供了更多适老化服务和青少年实践活动,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机构为残疾人提供服务。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充分尊重群众主体地位,以数字化赋能传统服务模式,以社会化激活基层的文化活力,持续推动,让更多的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王建华说。

编辑:康婧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