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十四五”时期,国家财政实力大大增强,收入“蛋糕”越来越大,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达到106万亿元,比“十三五”时期增加17万亿元,增长约19%。支出强度前所未有,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五年预计超过136万亿元,比“十三五”时期增加26万亿元,增长24%,更多“真金白银”投向了发展大事和民生实事。
□ 本报记者 万静
“十四五”时期,我国财政实力持续增强,效能不断提升,财政作为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的作用进一步凸显,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提供了坚实保障,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期盼提供了坚强支撑。
财政部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近日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对外披露的各项数据显示,“十四五”时期我国财政改革发展取得了各项重大成效。过去4年,我国经济实现了平均5.5%的增速,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
财政实力大大增强
据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时期,我国财政事业的发展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六方面:
国家财政实力大大增强,收入“蛋糕”越来越大,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达到106万亿元,比“十三五”时期增加17万亿元,增长约19%。支出强度前所未有,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五年预计超过136万亿元,比“十三五”时期增加26万亿元,增长24%,更多“真金白银”投向了发展大事和民生实事。
财政宏观调控更加积极有为,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十四五”时期,财政政策进一步增强与经济情景的适配性,从积极到更加积极,战略上更加主动、战术上更加精准,成为支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国家财政的民生导向更加鲜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十四五”时期,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安排教育支出20.5万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9.6万亿元,卫生健康支出10.6万亿元,住房保障支出4万亿元,加上其他领域支出,财政民生投入近100万亿元。
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有力有效,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在地方政府债务方面,常态化加强监管,形成法定债务“闭环”管理制度体系,对于隐性债务,有序化解存量、坚决遏制增量,风险逐步收敛。
财税改革管理纵深推进,聚焦优化配置和提升效益,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加强资金资源资产统筹,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做到“小钱小气、大钱大方”;聚焦效率和公平,优化税制结构,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强化税收调节,不断健全同经济社会结构相适应的税收制度;聚焦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建立促进高质量发展转移支付激励约束机制,持续优化政府间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进一步厘清“事谁干、钱谁出”。
国际财经合作深化拓展,更好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国际财经合作是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部负责26个多边、双边财经对话机制,同时还是18个国际组织的窗口部门。我国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对话与协调,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支持亚投行、新开行等稳健运营。
民生投入近百万亿元
国家的财政账本里分量最重、成色最足的始终是民生。“十四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五年,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更加足了。据悉,“十四五”以来,国家财政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领域财政投入近100万亿元,占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0%以上,资金更多、更直接地用到了老百姓身上。
突出更加公平,织密“保障网”,不断拓展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水平。截至目前,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超过10.7亿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达到13.27亿人,领取基本生活救助的群众有4500多万人。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保障范围越来越大,保障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十四五”时期,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580元增加到700元;全国农村、城市低保标准均提高20%左右。同时,财政部还创新建立救灾资金快速核拨机制,“十四五”时期共安排资金2.59万亿元,全力帮助人民群众抗灾救险、恢复生产和生活。
突出更加均衡,调准“天平码”,推动城乡、区域之间享有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政策、资源倾斜,“十四五”期间,均衡性转移支付规模由2021年的1.9万亿元增长到2025年的2.7万亿元,年均增长9.6%。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加快补齐。截至目前,我国50多万个建制村,全部通了硬化路,快递服务覆盖率超过95%,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4%,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比例达到90%以上。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持续提升。比如支持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约780万套,改造老旧小区16万个,帮助城市困难人群实现“住有所居”。
突出更加普惠,拓宽“滴灌渠”,促进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扩容下沉。城乡义务教育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并获得免费教科书;约2000万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生活补助;约1300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实现相关教育经费可携带。在今年秋季学期,我国又免除了幼儿园大班的保育教育费,预计惠及1200万儿童。累计安排资金超800亿元,支持临床重点专科和区域医疗能力建设,强化多层次卫生健康人才培养,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突出更加可及,打造“幸福圈”,更好满足多样化、家门口的民生需求。“十四五”以来,积极推进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惠及人次达5.6亿,减少群众垫付资金5900亿元。探索居家养老、托养照护等服务模式,支持开展老旧小区适儿化、适老化改造。支持近5万个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十五五”时期,财政部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在哪里,财政资金就重点投向哪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在哪里,财政政策就往哪里发力。
加大财会监督力度
财会监督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财政部持续加强财会监督的体制机制建设,加大财会监督力度,取得积极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深入开展财经纪律专项整治,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实,这是财会监督最重要的任务。财政部聚焦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重点针对增发国债使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违规招商返税引税等加强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严查快处,让各项惠企利民政策都充分释放效能。
坚决打击财务造假,维护健康、公平、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财务会计信息是通用的商业语言,它的内容真不真、质量高不高,直接关系资本市场稳定,关系经营主体发展,也关系投资者切身利益。财政部持续加强对会计、资产评估等行业的监督,过去两年对4600多家会计师事务所、近1500家资产评估机构开展执业质量检查,严肃查处财务舞弊、会计造假等行为,同时积极推动完善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等法规制度,营造崇法守信、诚信经营的市场生态。
常态化加强预算执行监督,让财政资金使用更加规范、高效、安全。财政部健全完善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对中央部门预算和转移支付资金,建立起全覆盖的监督体系,同时积极发挥财政部各地监管局的就近监督优势,不断硬化预算约束、强化预算执行,促进资金用得合规、花得有效。
加强财会监督与其他各类监督贯通协调,形成监督合力。财政部自觉将财会监督放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谋划推进,主动加强与纪检监察、巡视巡察等监督协同配合,通过信息共享和工作协同,进一步提升财会监督效能。
据了解,下一步,财政部门将坚决履行好财会监督主责,进一步提高财会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强化震慑、防范风险,推动各方面更严格遵守财经纪律,更有力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更有效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编辑:申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