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有趣的灵魂”如何修成?最好的选择就是读书

2024-04-23 11:14:20 来源:法治网 -标准+

□ 余瀛波

在接近“知天命”的年纪,今年年初,我在所带领的团队内部,组织发起了一项小小的年度行动——共读计划。在人生的这个阶段,我想努力做点传承,传承什么呢?我想,大概应该是根植于中国传统读书人尤其是老报人血脉中的一些精神气质,用我总结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有智有识又有趣”。

我们都听说过一句话: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生而为人,尤其是曾经受过几年高等教育的“文化人”,谁不想成为一个“有趣的灵魂”呢?但说实话,在我迄今为止2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包括更早时候燕园求学的那几年,遇到的能够真正让人高山仰止的“有趣的灵魂”可谓凤毛麟角。但是,我已然算是幸运的了,因为我毕竟还曾遇到过几位仁者、智者、贤者,而从他们身上,让我汲取到丰富的营养,给我树立起人生航向的灯塔,也让我逐渐参悟出,自己应该活出怎样的人生。

那么,衡量“有趣的灵魂”的标准是什么?又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有趣的灵魂”呢?答案也许不止一个,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一定是阅读,广博的、海量的、孜孜不倦阅读。因为只有通过博览群书,阅尽古今人间之事,才能让人放下面具,变得柔软,感知世界,学会包容与共情,并最终锻炼出几种顶级的能力——质疑、思辨和想象力——遗憾的是,这些人性中高级的东西正变得越来越稀有,从如今的年轻人身上也越来越难看到。

这让我一度变得焦虑。不过在焦虑过后,我决定从身边开始尝试做出一些改变。虽然也许最后的结果会如同堂·吉诃德面对风车一般徒劳,但我始终相信一点,做总比不做强,这世上只有不称职的老师,没有不称职的学生,只要你带着大伙儿一起躬身前行,身教一定会胜过言传。

所以,这就是我发起“共读计划”的初衷。我给团队的小伙伴们立了一个flag,和大家一起共同完成一项年度挑战,不,确切地说,应当是人生挑战——从现在起,每周一本书,一年52本!坚持10年就是520本,20年就是1000多本!

如果说,一本书是书写一个人的故事,那么1000本书,就是讲述了一千个人生命运的悲喜剧!那时候,不敢想象,你仍然不能做到共情他人的悲欢。而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我很少使用“知识分子”这个词,因为今天有太多的人属于“有知识,而无文化”——尤其需要我前面所提到的共情和想象力。

目前为止,我给团队开出的书单共计12本,分别是:《别离歌》《在峡江的转弯处》《相信》《永不抵达的列车》《人类群星闪耀时》《活出生命的意义》《哥伦布大交换》《世界上所有的夜晚》《额尔古纳河右岸》《霍乱时期的爱情》《瓦尔登湖》以及《美的历程》。这其中,能称得上“经典”二字的似乎没有几本,算得上新闻专业必读书目的更是只有区区一本,我为什么会首先给年轻同事推荐这些既非经典也非专业的书呢?

我对经典没有任何偏见,我同样对其充满敬意。我想表达的是,读书的态度问题。换句话说,我们为何而读书?在我看来,读书这件事不应当是功利的,而“经典”二字本身,就多少带有一些功利心、名利心。我在书写这篇文章的同时,也在看单向街书店的一场新书发布会的直播,诗人西川在回答一位读者提问时的观点,让我深以为然,他说,“诗歌应当是多元的”。同理,文化也是多样的、多元的。正如一个人的饮食,如果只摄取一部分所谓的“经典”,那么他的这种挑食,很可能会导致营养不良。

所以,借用作家周国平提到过的一个观点,读书要读无用之书,读书真正的作用,是养心。说到这里,我又想起罗翔老师时常会引用的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你有没有过非常认真地审视过自己的人生呢?我是有的。

自43岁那年开始,差不多有四年时间,我在内心里不时问自己:你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最终,我找到了答案。而伴随我这四年一路走来并让我辨清方向的,就是读书,就是养心,为我曾经枯竭的、冰冷的、僵硬的内心,重新注入养分。

在我推荐给团队伙伴的书单中,前三本《别离歌》《在峡江的转弯处》《相信》,其实就是养心的良药,三本书探讨的都是有关生命教育与人生意义的话题。故事看似沉重,实则能够让人在泪水中找到前行的勇气和活着的意义。

前两本书的作者是陈行甲,曾经的全国优秀县委书记。从湖北大山里的孩子,到先后考入湖北大学、清华大学的天之骄子,到凭借一己之力造福一方百姓的巴东县委书记,再到突然辞官投身公益同时托起几个公益项目,同绝大多数人相比,他的人生足够精彩,甚至带有一点悲情的色彩,不过其真正的底色,是暖。

《别离歌》一书中,讲述的是陈行甲辞官转战公益路上关于那些很少为人所关注的“小人物”生死离别的故事。陈行甲在书中坦言,在历史的长河中,所有的波澜壮阔都体现在老百姓的苦辣酸甜之中,而自己想站在历史长河的角度,为他们的命运,也为我们一起经历的时代留下见证。他还将这种人性的光辉、公益的力量书写进自己创作的歌曲《一行》中:“我们要走的路啊,风中有温热,长空蔚霞光。脚步在山谷中回响,生命在奉献中盛放!”只看这歌词,便已然让人能够感受到一股正气在血液中流淌。从他的身上,我找到了自己一生都在寻找和追求的八个字——文人风骨,家国情怀。

另一本书《相信》的作者,同样是位头戴光环的悲情英雄。作者蔡磊,曾长期担任京东集团副总裁,被誉为中国电子发票第一人,曾荣获“2020中国新经济领军人物”、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改革贡献人物”,2022年北京榜样……今年是中国互联网30周年,他的名字足以铭刻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史的里程碑上。

然而真正让蔡磊为世人所熟知的,是他那吊诡的命运——正值事业巅峰,刚刚组建家庭,并且初为人父,却突然被确诊为渐冻症患者,这位曾经的学霸,在41岁这一年,拿到了命运之神给他的最后一份考卷。在沉重的疾病与命运前,在面临几乎绝对不可能之时,蔡磊选择了“纵使不敌,也绝不屈服”,他有一个执念,要为全天下的渐冻症病友,找到一条生路。他当真是用自己最后的倔强,谱写了一曲当代最感人的生命悲歌。而这个过程,必然让闻者动容,观者落泪。

蔡磊的故事,也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那句话:明明自己淋着雨,却还想着给别人撑把伞。

这就是我前面所说的阅读的意义,它能给我们带来的最大价值,是关于对生命教育和人生意义的思考。通过阅读陈行甲与蔡磊,其实能够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让你思考,自己应该怎样面对迷雾重重的不确定的人生,又想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其实也是全人类从古至今,一个永恒的主题。昨夜,当我一个人静静观看被视为宫崎骏最后一部作品的《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时,内心并不平静。

这个周末,我又来到位于花园路2号的一家隐于闹市的古朴的小书店,名曰“彼岸”。窗外,午后的阳光有些晃眼;屋内,捧一本书,心安。这便是读书人最疗愈的时刻,徜徉在自己的心灵家园、精神港湾。而这种美妙至极的感受,有时会让你情不自禁地在脑海中蹦出七个字:朝闻道,夕死可矣。

编辑:武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