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书山有路通幽处

2024-04-23 11:14:17 来源:法治网 -标准+

□ 塞纳河

朋友,当你真正认同读书好这一理念,并切实萌发出强烈的阅读兴趣后,接下来自然会思考如何读书的问题。须知,方法和兴趣一样重要,培养好的阅读方法和习惯,不仅能够大大提升读书效益,反过来还会不断强化你的读书兴趣,进而形成事半功倍、欲罢不能的正向激励和良性循环。

记得收藏专家、著名作家马未都说:任何一件事情干的时间长了,就会突然开窍;而一旦开窍,就会一通百通。对此,我深以为然,但要加上一个前提:凡事你得善于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读书和学习也是这样,这里介绍的四种读书方法,纯属笔者个人的一得之见,说来旨在抛砖引玉,烘云托月,只要你能在此基础上举一反三,相信很快便会形成富有自己特色的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和习惯。

一、敞开心扉读

大家知道,杯子空着才好用。同样,心灵放空才好接纳。读书应当保持轻松自由、谦恭开放的心态,抱着强烈的好奇心,仔细听听作者到底想说些什么,尤其是对方说了些什么我们不曾知晓的思想知识,以及不曾有过的情感体验。即使要设防,主要警惕的也是,防止已知的东西干扰你,而不是防止未知的东西干扰你。因为读书是为了探索未知,这是人的生存价值所在,也是人类特有的创造力的本质体现。如果你想要的只是论证已知的东西,大可不必点灯熬油而为之。

敞开心扉读,很重要的一点:须带着感情读。前文曾说过,读书就像谈对象一样,你得对书付出时间和感情,真诚与它交心谈心,才能期待它的回报。平时我们搞教育,经常要求大家要把自己摆进来,不做旁观者、局外人,就是要求入角入戏、用心用情。其实和搞教育一样,读书尤其需要入角入戏,要像孩子玩游戏做家家那样全情投入,善于和书中人物的爱恨情仇、喜怒哀乐、悲欢冷暖共情共鸣、共生共舞,我称之为沉浸式阅读。

试想,如果你阅读张洁的《拣麦穗》、铁凝的《你在大雾中得意忘形》、塞万提斯笔下的游侠骑士堂吉诃德,杨绛谈她的丈夫钱钟书、英国幽默小说《三怪客泛舟记》等,不笑不乐;如果你阅读世界名著《奥斯维辛:一部历史》《切尔诺贝利的祭祷》,以及余华的《活着》、残疾人作家史铁生的作品等,不悲不痛;如果你阅读夏洛蒂的《简爱》和霍桑的《红字》等,不惊叹人性之美,那大抵只能说明:要么你也太超然淡定了,要么你很可能是白读了。

前文说过,本人读书有个特点:好激动——看书时经常掉泪,有时甚至哭得稀里哗啦,大概文人多是性情中人吧。一次,有位造访的朋友一进客厅看到我满眼是泪,原以为是两口子吵架了,听说是看书看的后,他很纳闷,说书上的东西和影视中的东西一样,多是虚构瞎编的,你这老胳膊老腿的,咋还像小孩子似的当真?我听后真是无言以对,只能在心里默默说一句:你有一颗复杂的大脑,唯独缺少一颗单纯的心。

何谓单纯的心?就是不带先入为主的条条框框,不带任何功利性的私心杂念,只作超然物外的纯艺术欣赏。进而言之,即便你年事已高,深度阅读时,仍需葆有一颗赤子之心,或者说永葆一颗婴孩般审视这般世界的好奇心。所谓宁静致远,阅读时只有聚精会神心无旁骛,方能养心怡情进而悟得真谛。倘若一味采用过于功利的实用态度,阅读的趣味便会大打折扣。

二、举一反三读

举一反三读,也可以说是揣着问题读、深入思考读、融会贯通读、活学活用读,说的是读书的消化和转化。

美国著名投资专家、仅有一只眼睛的查理·芒格,非常喜欢讲关于马克斯・普朗克的故事。普朗克是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和量子力学创始人,是当时欧洲的学术泰斗。他一生功绩卓著,于191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也是第一个公开支持爱因斯坦理论的权威专家。获奖后,他应邀四处发表演说。每次演说,司机都会跟随前往,坐在一旁安静倾听。久而久之,司机也觉得无聊,因为他已记住了所有讲座的内容。

一次,司机突发奇想说:“普朗克教授,我们老这样也挺无聊的,不如这样吧,到慕尼黑那场让我来讲,你戴着我的帽子坐在前排,您说呢?”普朗克并没有反驳司机的不自量力,而是笑着回应:“好啊。”到了慕尼黑,司机如愿换上普朗克的西装,自信地走上讲台,将平时听到的内容原样照搬复述了一遍。和往常一样,演说非常受欢迎,只是课后有位教授提了一个很专业的问题,司机无法回答,但他镇定地笑着说:“这个问题很简单,我想请台下的司机代为回答。”

芒格接着说,一个出色的人,应该努力掌握“普朗克知识”而非“司机知识”。在学习知识的时候,要改变单纯的记忆模式,懂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此才能转化为真正的智慧。

英国“小说圣手”毛姆,在回忆创作生涯时说:因为每个故事人物都有原型,所以作品一出来身边朋友总喜欢对号入座、相互指认。有时候他会选取一个非常普通的人作原型,适当变形夸张,创造出一个高贵、克己而又勇敢的人物,结果其原型就非常奇怪地变得让人认不出来了;而当他适当变形夸张,表现的是某个人的缺陷或是荒唐的癖好时,这个人马上就会被周围的人认出来。由此,毛姆得出这样的结论:人们是通过其缺点而不是优点,来认识身边人的。这像极了日常生活中人们“记怪名容易记真名难”的情形。

分列专题读,作为举一反三阅读方法的延伸拓展,也不失为一种高效实用的读书法,就是阶段性地聚焦某一主题集中阅读,这不仅有助于持续保持阅读兴趣,还非常有助于举一反三、同频共振,增强记忆效果。以小说为例,一个时期不妨突出一个大的专题,集中时间分别读宗教小说、历史小说、灾难小说、幽默小说、心理小说、励志小说、生态小说、传记、游记、访谈等。

专题阅读如果再细化一点,可称之对读法,就是选择一个更为具体的小话题或者关键词,相互对照着读。以传奇爱情悲剧为例,中国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英国有罗米欧与朱丽叶,法国还有《劫余录》,收录了阿伯拉尔与爱洛伊斯生死恋的六篇书信,读来感人至深。再如以细节为话题,不妨将《德国的细节》《日本的细节》《瑞典的细节》以及《民主的细节》《法治的细节》等系列书籍,集中起来专题阅读,可谓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三、紧贴业务

笔者一直认为,一个人最终的发展空间有多大,职业之路能够走多远,最终取决于他的学习力。同样的工作,由张三来干轻车熟路,由李四来干却手忙脚乱。这种砍柴能力上的优劣,说到底是磨刀功夫上的差距。是的,磨刀不误砍柴工,读书就是磨刀。

近些年我一口气读了数百本文学名著和人物传记,潜心学习名家思想和表达技巧。为了让写作语言更口语化更富感染力,本人曾一鼓作气阅读了一批相声小品、山东快书、影视剧本创作方面的书籍。为了有效提升形象思维拓展想象力,我还一度耽溺于中外童话寓言、神话传说、宗教经文和历代诗歌中。

诚然,由于工作性质不同,职业追求不同,许多人可能难以做到像我这样,每周读一两本书;也很难像我读得这么多这么杂,但一个月精选一两本好书读一读,年深日久积累下来,可以断言,以大家的年龄优势和专业起点,读等量的书,定会有数倍于我的收获,定会从书籍这个“黄金屋”里,捞到人生一桶又一桶金。

四、忙里偷闲读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白天为工作所累,业余为家务或应酬所困,甚至睡觉时,还会被离奇古怪的梦幻所惊扰,好像真的是“世间难有两全法,不负读书不负卿”。工作越忙越要读书,就像手机用得越狠,越要及时充电一样,读书就是充电。唯一的方法,恐怕就是提高认识读、自觉自愿读、忙里偷闲读、见缝插针读。

也许有人会问:书看多了,记得住吗?笔者的体会是:读书不怕忘。常把书来品,一身书香味。不知不觉中,书里的知识和作者的思维范式,已悄然融入你的血液、骨胳甚至皮肤和毛发。最重要的是,融入了你心灵的地下室——潜意识中。知识是灵感之母,深藏于潜意识中的知识,到了用的时候,自会灵光乍现甚至文思泉涌。这大概就是古人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吧。

笔者有个切身感受:知识的回忆需要触发点。如果你让我回忆上周读书的具体内容,我脑子里通常会一片空白。但一旦谈论或写作某方面的问题时,往往会瞬间自动蹦出曾读过的相关内容。接下来,为求全面准确,只需重新查阅一下即可。

在这个世界上,恐怕没有哪项活动能像读书这样,不仅无需他人陪伴,而且可以随时开始也可以随便放下,更鲜有其他娱乐活动的开销像读书一样少。最重要的是,读书注定会给人生留下更美妙的记忆。

(作者:塞纳河,资深媒体人,央媒高级编辑。在主耕新闻写作的同时,在小说散文、诗歌创作等领域也多有涉猎,发表《墙》《父亲山来母亲河》等作品数十篇。

编辑:武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