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在信访工作中练好“绣花功”

2023-11-30 14:06:46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分享:
-标准+

□ 齐璐雅

2020年我入职北京市石景山区信访办。报到前,在老家做了多年基层信访工作的母亲送了我一句话:“要像做针线活一样做信访工作。”当时的我还懵懵懂懂。2022年5月1日《信访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在学《条例》、用《条例》的过程中,我那本记录信访感悟的工作手册在不知不觉中近乎写满。我开始慢慢地理解,信访工作千头万绪,不仅要做事,还要做人的工作。做信访工作像老百姓做针线活一样,穿起“千条线”、绣好“民生图”。

穿针:从房前看屋后

“家里来客人,饭做了一半没煤气了,我扛着煤气罐下楼换气,跑上跑下用了俩小时”“瓶装液化气,不仅不方便,还不安全”......某老旧小区的几位大姐一来到区信访办,就不停地抱怨。信访工作点多面广,一句看似小小的“抱怨”,其实承载着诸多居民的普遍需求,信访人的目的是解决事关其切身利益的问题。基层信访事项有时线缠成团,因此既要看到房前事儿,又要善于发现“后院”,回应群众反映背后的真正诉求。这次天然气问题的“针眼”找到了,在区领导的牵头协调下,相关部门召开工作专题会,多次现场调研和反复协商。今年年初,居民楼的天然气管道终于顺利开通,我们真正串连起老百姓房前屋后事的这一“针眼”。这次接通的是天然气,更是群众的便利新生活。

引线:从上去到下来

“我想问问劳动合同签订的事儿”“工伤事故赔偿要走什么渠道”......当我们一进入工地现场,工人们就迫不及待地围了上来。区信访办和住建委、人力社保局的工作人员一边发放《条例》,一边进行现场答疑、《条例》解读、法律援助,引导他们依法有序维权。这是我们《条例》主题宣传“五进”活动之一——“进工地”的第一站。“有了《条例》做保障,这下心里踏实多了”,一位农民工兄弟晃了晃手中的《条例》,并向工作人员竖起了大拇指。针对一些工资少发、欠发问题,工作人员当场直接进行联系解决。只有通过把服务点位设在农民工身边,切实把《条例》引向农民工的真实需求,把被动工作变主动服务,把“送上门”的群众工作与“走出门”的群众工作相结合,才能起到“服务沉下去、民意集上来”的效果。

绣花:从怨声到掌声

春节假期的一天,我在单位值班。突然,办公电话响起,一个怒气冲冲的声音传来,“你们办不办事儿啊,这就没人管了是吧,日子没法过了!”听着来电人一连串激动的话语,我心中难免有些委屈,但还是用和缓的语气说:“阿姨,您别着急,有事儿慢慢说”。在耐心引导后,我终于弄清楚老太太在电弧里反映的事儿:楼上住户漏水导致她家中屋顶渗水,原本相关部门已经处理完毕了,但是这一天她与邻居碰面时再次发生了争执。经过长达40分钟的劝解和答疑,老人终于平复了心情。过了一会儿,电话再次打来,老人家温和的声音响起:“姑娘,刚才吓到你了吧,我就是心里难受想找人说说话,谢谢你愿意听我唠叨。”“阿姨,您能冲我说出来,证明是对我们工作的信任!”在老人家的感谢与认可下,我内心感到极大的充实,再次理解了做好信访工作的意义。群众来信来访的背后是对我们工作的期盼和信任,而我们的工作也要为群众服务。我们必须要练好穿针引线的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工作做到群众心里。就像《条例》开篇第一条所强调的,“做好新时代信访工作,保持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把群众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真正地做好穿针引线的工作,将“怨声”变成“掌声”,绣出信访干部和老百姓之间的温暖图景。

用《条例》串起了老百姓的房前屋后事,蕴含着“大民心”。如果说我最初选择做一名信访干部,是源于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那么在经历了实践的浇水灌溉之后,现在的我则更加坚定了做好信访工作的信心和决心,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条例》的精髓要义和实践要求,更加自觉地履行着为民解难、为党分忧的政治责任。

(作者单位:北京市石景山区信访办)

编辑:武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