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法治副校长有话说】携手共筑未成年人网络安全防火墙

2023-06-26 10:00:02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分享:
-标准+

法治副校长有话说⑦

罗兰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网络成为塑造未成年人思维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的重要场域。根据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2022年11月公布的《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注:调查对象为18岁以下小学、初中、高中、职高、中专、技校在校学生,不包括6岁以下群体和非学生样本)达1.91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6.8%。由此可见,互联网已成为未成年人学习知识、娱乐休闲的主要途径之一,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不容小觑。

然而,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缺乏较强的自我防护、控制与鉴别能力,他们在享受网络便捷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网络诱惑与风险。我们就曾审理过未成年人网络打赏平台后索赔等民事案件,未成年人利用网络实施诈骗犯罪、因网络交友不慎被性侵等刑事案件。在手把手地教会未成年人如何运用网络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价值观、人生观,同时为未成年人搭建起防范网络风险的绿色屏障。

为保障和引导未成年人安全、合理使用网络,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从政府、学校、家庭、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等不同主体出发,对网络素养教育、网络信息内容管理、个人信息保护、网络沉迷预防和网络欺凌防治等方面进行了全方面的制度设计,要求政府、学校、家庭、企业、社会正协同发力,共同密织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保护网。

以北京法院为例,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教育、预防网瘾对策建议已成为北京法院法治副校长的常规授课内容之一。“网络有利也有弊,限时上网最有益。亲朋好友来监督,眼睛明亮又美丽。社会实践长本领,线下朋友真情谊。文体活动利身心,健康快乐永无敌。”就是我给小学生普法时编的预防网瘾歌。

我们还积极开展调研主动参与社会综合治理,如我所在的北京东城法院就结合近年全市涉未成年人网络纠纷案件就“互联网平台青少年模式含漏洞仍存沉迷隐患”“网红教师出圈挑战情理法底线亟需引导规制”等主题撰写调研信息助力行业治理。就在今年5月25日,北京互联网法院最新发布了《未成年人网络司法保护白皮书》对该院自2022年6月至2023年5月受理的143件涉未成年人民事纠纷案件进行分析,指出充值打赏、网络购物、网络言论引发争议的案件占总案件数八成以上。其中,充值打赏类案件42件占比29.4%,且案件平均标的额达2.5万余元,其中直播打赏类案件的平均标的额更是高达6.2万余元;网络购物类案件50件,占比35.0%;网络言论失范引发的人格权侵权案件为28件,占比19.6%。

为规范、引导未成年人网络行为,各大网络平台也依法纷纷推出未成年人模式、青少年模式并不断完善配套功能,未成年人及监护人可以通过选择并设置监护密码,开启相应的保护模式。今年5月11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指导,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南方都市报、南都大数据研究院联合编制的《直播与短视频行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白皮书(2023)》发布,其中就提到目前国内主流直播与短视频平台的青少年模式逐渐“活”起来,使用率、用户量、月活跃用户数等均呈现增长趋势。据《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统计,设置过青少年模式的未成年人对互联网有依赖心理的比没设置过的低18.5%,遭遇网络不良信息的比例比没设置的低12.3%。可见青少年模式的上线,在帮助未成年人减少网络依赖和不良信息影响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虽然未成年人网民遭遇网络安全事件的总体比例延续了下降趋势,但结合法院实际受理案件的情况和相关统计,仍有近四成的未成年人网民在上网过程中遭遇过不良或消极负面信息,且相关不良信息也在不断翻新,如近年炫富、躺平类不良信息占比最为广泛,跃居首位。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仍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各主体全方位协同配合、久久为功方能长治长效。

未成年人网络安全防范和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让我们共同努力、治管教结合,多管齐下形成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合力,携手筑建未成年人网络安全防火墙,为“互联网一代”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作者系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副庭长,北京市广渠门中学附属花市小学法治副校长)

本文由法制日报社北京记者站记者黄洁参与整理

编辑:邢国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