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青,女,汉族,1983年11月出生,2002年11月入党,2007年参加工作,现任深圳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西九龙边检站执勤十队警务技术四级主任。
从警15年来,胡青致力于移民管理科技应用研发,先后参与10余个国家级大型项目和40多个深圳边检总站技术项目,实现了科技与边检业务深度融合,助力推动移民管理工作提质增效。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个人三等功3次,荣获全国公安基层技术革新奖3次、国家移民管理局首届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1次,获评“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移民管理机构百名成绩突出党员民警”等称号。
说到代码,她津津乐道;聊起研发,她两眼放光;她是移民管理警察,也是百万代码背后的“边检创客”,在科技强警一线用青春书写平凡岗位上的不凡成绩。
家国情怀中的人生抉择
2007年,胡青以优异成绩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研究生毕业。当时,互联网经济大潮峥嵘初露,身边的同学纷纷入职IT企业,胡青却坚定追随幼时的藏蓝梦,选择了另一条路——从警。
入警后,胡青被分配到深圳湾边检站旅检三队负责出入境旅客查验工作。面对全新的工作领域,胡青立下了尽快成为业务尖兵的flag。业务知识不熟,她摘抄提炼业务要点,时时翻阅;她主动申请延长执勤时间,刻苦操练;她将上百个国家证件的防伪特征熟记于心,胸有定见。
两年时间,胡青从“边检小白”迅速成长为业务能手,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专业的学习和思索。她发现,为确保旅客证件信息录入100%准确,查验民警需反复校对。“如果能在前台验放系统上增加提示性的辅助软件,用科技手段协助人工校准,可以有效提高信息录入的准确性,大幅缩减旅客通关时间。”从那时起,胡青便树立了“用智能科技助力边检工作”的理念。一线工作经验的沉淀,也让她对边检业务的核心要求、口岸运行的实际情况、旅客的期盼需求以及一线执勤管理需要有了充分的了解。
2009年,胡青顺利通过选拔考试,调任深圳边检总站技术处从事研发工作,获得发挥专长、大展拳脚的机会。她把自己在一线工作中的思考向上级汇报后,得到了充分认可与大力支持。在她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一系列信息录入辅助校验软件被研发出来并部署应用到查验前台,受到一线执勤民警的广泛好评。
2009年至2018年,胡青一直在技术岗位辛勤耕耘,逐步成长为总站科技研发的中坚力量。其间,她先后参与“合作查验,一次放行”快捷通道系统、出入境边防检查信息系统等10余个国家级大型项目,以及公务车辆管理系统等40多个深圳边检总站技术项目,研发成果在口岸遍地开花。
科技赋能打造“民生利器”
深圳各口岸是内地与香港交流往来的主要通道,出入境客流量屡创新高。深圳边检总站日均查验出入境人数一度突破百万人次。在如此庞大的客流之下,确保口岸安全稳定和通关高效顺畅,离不开科技应用的强力支撑,更离不开技术民警的攻坚克难。
2015年7月,一个特殊的课题摆在胡青面前。当时,深圳有近3万名深港跨境学童每天往返于深港两地,如何优化查验流程,提升通关效率,成为深圳边检总站重点攻坚的民生项目。对此,胡青结合调研结果和口岸实际,建议研发新型移动查验系统,取消学童通关时上下巴士的候检环节。
建议被采纳后,剩下的便是技术攻关。这一想法看似简单,实则充满挑战。如何保障数据安全?如何提升现场网络稳定性?系统界面操作流畅度如何优化?胡青直面难题,在前期研究、梳理需求的基础上,与研发团队成员往返穿梭于各口岸现场和研发中心,日夜编写代码,反复测试优化。
在系统调试阶段,正赶上深圳一年中最热的7月“焗烤季”。为确保无线设备信号稳定和传输效率,胡青和同事们扛着设备,顶酷暑战日晒,跑遍口岸各个执勤场地。2015年8月,深港跨境学童专用查验系统在深圳各口岸一线投入使用,平均每名学童的查验时间从原先的1分钟缩短至10秒内,通关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通关快了,路上花的时间少了,孩子早上也可以多睡一会儿!”该系统一经推出,受到深港跨境学童家长的一致认可。因为运行效果突出,该系统先后获评全国公安机关改革创新大赛三等奖、深圳市“党建杯”创新大赛一等奖、深圳市“百佳市民满意项目”等荣誉。
走进出入境查验大厅,旅客同样体验着快速通关的便捷高效。刷证件、看镜头、按指纹……仅需8秒,便可完成出入境查验手续。这一“秒速”通关体验,得益于胡青和同事们共同研发的出入境查验系统信息识别技术。

图为胡青正在调试软件
2016年10月,出入境查验系统信息识别技术研发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没有经验可循,没有方案借鉴,胡青却对此满怀憧憬:“难度虽然很大,但只要成功,就可以极大提高出入境边防检查的安全性、便捷性。”
目标已定,势必达成。胡青和研发团队成员在口岸现场深入了解实际需求,摸排难点和痛点,反复调研论证,牵头研究制定技术方案。研发团队有一次在解决不同品牌硬件兼容、保障系统接口稳定等关键性技术难题上久攻不破。胡青组织成员开展头脑风暴,引入新技术新方法,进行创新性模型分析。
历经上千次的测试后,胡青所在的研发团队终于完成系统代码定型,实现各类型硬件与系统软件的稳定兼容,顺利啃下这块“硬骨头”。看到新的研发成果在全国各口岸推广应用,出入境查验效率大幅提升,胡青觉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把科技优势转化为管理效能
2018年,首个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境内实施“一地两检”的口岸——广深港高铁西九龙站口岸正式开通运行。胡青调入西九龙边检站,全程参与边检筹建和技术保障工作。
由于高铁的便利性和舒适性,西九龙站口岸出入境客流量快速攀升。一个新的问题出现:出境客流随高铁班次呈现潮汐式高峰,一列高铁满载1200人,一线执勤队只能临时加开通道。发现这一现象后,胡青便开始思考解决方法。
胡青和同事们认真分析旅客到达时间、停靠月台远近、不同时间段旅客数量等因素,探索西九龙站口岸的客流规律。“可以根据不同时段的客流数据,生成曲线图表,再通过数据分析,为勤务安排提供参考依据。”胡青提议。

图为胡青在口岸现场指导执勤民警调试快捷通道设备。
在一次次的努力和尝试下,一套整合列车时刻表、旅客流量等信息的“智能客流管控系统”诞生了。依靠这套系统,执勤队可以较为准确地预判勤务情况,并提前安排,有效提高旅客通关效率。
该系统启用后,西九龙站口岸旅客平均通关时间比开通之初提速30%,超过80%的中国公民可在5分钟内办结边检查验手续。2021年,该系统获得国家移民管理局首届科技创新应用大赛三等奖。
扎根科技研发和技术保障岗位十余年,胡青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组织和领导的信任与肯定,得到群众和同事的支持与认可。在百万行代码间,凝聚着她的无限忠诚和拼搏奋进的靓丽青春。她以担当和创新精神,努力为提升移民管理工作科技化、智能化水平贡献智慧与力量。(刘慧芳 林子鑫)
编辑:李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