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潜逃境外“黑卡”主犯终落网 无锡滨湖检察全链打击护安全

2025-10-23 14:50:07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莎莎 通讯员 郭筱琦 朱卓群

“您好,我们是市公安局的,现查到您已涉嫌洗钱!”江苏省无锡市民赵女士曾接到这样一通诈骗电话,在对方迷惑恐吓下,她将2000万元转入“安全账户”,最终血本无归。这起巨额诈骗案背后,一条窃取公民信息、制作贩卖“黑电话卡”的跨境“黑色产业链”浮出水面。

近日,经无锡市滨湖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该产业链主犯夏某因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偷越国(边)境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五年三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381万元。

夏某曾是无锡市某通信运营商营业厅门店负责人,因收入有限,琢磨起“另类生财路”。2019年2月,他得知一条“擦边”路径:依托人力中介公司,利用招工便利获取求职者身份信息,再通过运营商系统录入信息、实名认证,制作“黑电话卡”出售。

“中介人流量大,卡主信息充足,获利前景好。”夏某打定好主意后,随即开展“开黑卡”业务:一边与自己主管的运营商营业厅合作,支付购卡费和押金后,用营业厅的办卡系统、员工账户操作;一边聘用丁某某为“开卡人”,在入职体检中心、中介公司等地,以“冲业绩”“后续会注销”为借口,搭配小礼品,骗取应聘者照片和身份证信息。丁某某又将业务“外包”给梁某某,夏某则按开卡数量向二人付酬。

夏某的工作室分工明确,专人负责查询、购号、改串、写卡、跑流量、清点卡数,还自建“写卡人”微信群,每天公布运营商员工账号,供团队登录系统录入非法获取的公民信息。梁某某等人则进一步扩大“信息来源”,在网上纠集人员,到营业厅或农村集市摆地摊,用肉包、馒头、大豆油等小礼品,套取全国各地群众的开卡信息,再通过夏某提供的系统工号录入,由工作室在无锡窝点制卡激活。

2019年,夏某到云南边境对接“销路”,与柬埔寨金边等地客户约定,以每张90元至100元的价格出售“黑卡”,再通过快递寄往境外。此后,他安排董某某对接售卡业务,还以两家科技公司名义与运营商签协议“掩人耳目”,累计将3万余条公民信息对应的“实名不实人”手机卡,贩卖至菲律宾、柬埔寨等国,涉案金额约200万元。

2019年底,夏某得知自己卖出的一张“黑卡”被用于电信诈骗,涉案金额达2000多万元,担心东窗事发的他连夜潜逃。2020年1月6日,他联系朋友找到司机和车辆,经蛇头安排,驱车30小时赶到云南西双版纳,随后乘出租车、三轮车到边境线,步行偷渡至老挝。辗转老挝、泰国、柬埔寨、菲律宾等地期间,他先后支付偷渡费5000元、逃窜费用2万余元,直至2025年1月初,才在公安机关工作下回国投案。

此前,该案同案犯丁某某、梁某某等人已于2020年1月被抓获,仅夏某一人在逃。2025年2月14日,公安机关将夏某案移送滨湖区人民检察院审查批捕。检察官随即调取聊天记录、资金流水等电子数据,捕后继续引导侦查补充合同、梳理转账记录,并根据夏某线索追缴违法所得。

2025年8月11日,滨湖区人民检察院对夏某提起公诉。9月22日,法院经审理作出上述判决。案件办理中,检察机关还发现涉案通信运营商及营业厅、代理商存在“重开卡数量、轻风险防控”问题——盲目追求指标,对代理商监管缺位,导致不法分子利用权限肆意开卡转卖。为此,滨湖区人民检察院及时制发《检察建议书》,督促企业堵塞漏洞、完善合规经营体系。

“侵犯公民信息犯罪呈链条化、产业化特征,上游窃信息、中介加工、下游获利,必须全链打击。”滨湖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胡颖提醒,相关企业要强化风险防控,守护公民信息安全;群众也应提高警惕,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发现信息泄露及时报警。

编辑:梁梦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