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法援故事|从工伤到工亡 百万赔偿背后的生命尊严

2025-09-05 11:46:29 来源:法治济宁微信公众号 -标准+

2020年8月的傍晚,夕阳给济宁的街道镀上金边。48岁的史某某骑着电动车下班回家,车筐里装着给小儿子买的作业本。谁也想不到,一场突如其来的交通事故,让这个普通的职工家庭陷入绝望深渊。

车祸突至,下班路上的生死转折

史某某在山东济宁某公司打工,那天他像往常一样结束工作,刚驶出厂区不远,一辆失控的货车猛地撞过来。电动车被撞得粉碎,他倒在血泊中,头部遭到重创。医院诊断书上“开放性颅脑损伤重型”的字眼,像一把重锤砸在妻子李某心上——住院103天,医疗费32万,这个靠打零工维生的家庭,很快就借遍了亲友。

“医生说他可能永远醒不过来,可我不能放弃。”李某守在 ICU外,每天用棉签蘸水擦丈夫干裂的嘴唇。肇事司机的保险公司只垫付了部分费用,而公司说“没签劳动合同,不算工伤”,拒绝承担任何责任。2021年初,走投无路的儿子小史抱着父亲的工牌,走进了山东省济宁市法律援助中心的大门。

绿色通道,法律援助全程护航

“他是在下班路上出的事,这就是工伤!”中心工作人员听完小史的叙述,当即开通绿色通道,指派山东千诚律师事务所的罗海良、张继超律师承办此案。两位律师第一次去医院探望时,史某某还在昏迷中,插着呼吸机,四肢因偏瘫蜷缩着。

“先解决医疗费,再谈工伤认定。”律师们迅速制定方案:

侵权赔偿先行。收集事故认定书(对方全责)、医疗记录,提起机动车交通事故诉讼,2021 年底拿到保险公司74万赔偿款,解了燃眉之急。

劳动关系确权。公司否认用工关系,律师们翻遍厂区监控,找到史某某带单位标志的工作服,又联系工友作证,从微信工作群聊天记录里抠出“考勤”“加班”等关键词,最终通过劳动仲裁确认了事实劳动关系。

工伤认定跟进。2022年8月,人社局出具《工伤认定决定书》,明确史某某所受伤害为工伤。

疫情阻隔,鉴定未了的生命遗憾

按照流程,工伤认定后需进行劳动能力鉴定,可疫情打乱了所有计划。2022年11月,劳动能力鉴定被推迟到12月;12月又通知延到2023年1月。就在鉴定日期的前7天,2023年1月 3日,史某某的呼吸机突然报警——他因伤情恶化去世了。

“没做劳动能力鉴定,还能算工亡吗?”李某瘫坐在灵前,手里攥着那张刚生效4个月的工伤认定书。公司趁机辩解:“超过24个月停工留薪期,只能按非因工死亡算。”劳动仲裁果然只支持了21万赔偿,其中丧葬费才8175元。小史把裁决书摔在桌上:“我爸是为了干活才出事的,这钱连他的治疗费零头都不够!”

法理辨析,从“非因工”到“工亡”的跨越

“法律不能因为程序瑕疵,就否定事实本身。”罗律师盯着《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九条,红笔在“一级至四级伤残职工停工留薪期满后死亡,近亲属可享工亡待遇”这句话下画了圈。他发现,史某某虽未做工伤鉴定,但交通事故鉴定早已显示“三级伤残、大部分护理依赖”,这与工伤一级至四级的情形高度吻合。

律师们带着厚厚的案卷一次次上门:调取史某某住院期间的全部病历,CT 片上的颅脑损伤痕迹清晰可见;找到两名工友,证明他出事前长期在公司从事重体力劳动;委托司法鉴定机构参照工伤标准,出具“二级伤残”的补充鉴定。

二审法庭上,张继超律师举起史某某的工伤认定书:“他是在履行工作职责的路上受的伤,疫情导致的鉴定延误,不能成为剥夺其权益的理由!”2024年6月,济宁中院终审判决:公司支付工亡待遇28万,其中丧葬费3.98万元,更重要的是——小史每月可领1191元抚恤金直至18 岁,妻子李某每月能领1588 元,直至终老。

百万赔偿,迟到三年的生命尊严

如今,小史用抚恤金交了学费,李某偶尔去工地打零工,日子慢慢有了起色。济宁市法律援助中心的结案报告里写着:“此案填补了‘工伤认定后未鉴定即死亡’的待遇空白。”罗海良律师在工作日志里感慨:“我们争的不只是钱,是一个劳动者最后的尊严——他用生命付出的,法律必须给一个交代。”

案件启示:工伤维权中的法理与温度

本案揭示了工伤维权的三大难点及解法:一是劳动关系认定。无书面合同时,可通过工牌、工作群记录、工友证言等间接证据锁定事实劳动关系。二是程序延误应对。因疫情等不可抗力导致鉴定受阻,可通过医疗记录、第三方鉴定等佐证伤残程度。三是“双赔”竞合处理。交通事故赔偿与工伤待遇可并行主张,法律援助能全程协调,避免权益遗漏。

编辑:刘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