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利民
人均年结案650件,各项质效指标位居全市人民法庭前列;探索建立“预查废”机制,及时清理不良债务金额超百万;设立全市首个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援助工作站,审结知识产权案件1200余件,调撤率达68%……如今,四川乐山市中区人民法院高新人民法庭(以下简称“高新法庭”)已成为全市法院系统一张闪亮的“司法名片”。
高新法庭始终坚持“抓党建带队建促审判”,以党建引领凝聚合力,以专业审判服务大局,在金融、知识产权、破产及公司纠纷等领域锐意创新,成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重要力量。2024年,高新法庭被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评为“全省法院工作成绩突出集体”。
高新法庭坐落于四川省乐山市高新区,服务周边多家企业。作为全市法院系统唯一专注金融、知识产权、破产及公司纠纷的功能性法庭,面对年均超3000件的案件量,高新法庭创新推行“要素式审判”机制,全面优化庭审流程,将平均审理周期压缩至30余天。2023年,法官人均结案658.8件,审判质效位居全市人民法庭前列。
在金融审判领域,高新法庭率先探索“预查废”机制,针对事实清楚、标的额较小的金融纠纷,对符合特定条件的债务人出具《预查废证明》,作为金融机构核销不良债务的依据。
“今年1月,我们发出了全市首份《预查废证明》。”高新法庭庭长李媛介绍,截至今年7月,高新法庭已出具《预查废证明》核销不良债务7次,及时清理不良债务金额165.26万元,不仅极大提高了金融机构资产处置效率、呆坏账核销周期、优化了资产结构,也减轻了企业负担、避免了司法资源浪费。这一创新机制先后被四川省高院和省委政法委认可和推广。
知识产权审判方面,法庭设立乐山市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援助工作站,构建“行政+调解+司法”多元解纷模式。法庭联合相关部门针对商标类、图片类知识产权侵权案件开展工作,批量化解知名品牌“长城”润滑油系列商标侵权案件、成功调解多起“川字号”品牌维权案件。三年来,法庭共审结知识产权案件1200余件,调撤率达68%,有力维护了“嘉州临江鳝丝”“竹叶青”“跷脚牛肉”等地方特色品牌的合法权益。

作为美食名城,每到节假日,中心城区张公桥美食街、嘉祥路美食街等美食街区车水马龙,各地游客络绎不绝。高新法庭立足地域特色,打造“烟火知嘉”司法品牌,为传统商业生态注入法治力量。
今年3月,法庭组建“法治护航队”走进张公桥美食街,开展“商标守护+消费维权”普法活动,发放资料百余份,提供法律咨询28人次。“法治护航不是简单的‘贴膜式保护’,而是要让法治精神成为最温暖的底色。”李媛说道。针对“跷脚牛肉”等非遗美食,法庭联合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开展全链条司法保护调研,构建商标、配方、工艺“三位一体”保护体系,助力擦亮“乐山味道”金字招牌。
“解答清晰明了,悬在心头的疑问现场就解决了!”在去年6月举行的“典入园区 法护营商”讲座上,高新法庭法官现场解读新公司法和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规,现场答疑解惑,收获30余家企业的好评。此外,法庭还推出“上门问需求”机制,定期走访企业、商户,提供司法诊断、合规辅导和风险预警服务。
同时,高新法庭积极构建“司法+监管+行业”协同治理机制,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目前,该庭已设立金融纠纷、进出口贸易纠纷等多个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站,形成“分层过滤、递进解纷”的治理格局。
从专业审判、品牌塑造到协同治理,高新法庭用实干与创新展现出新时代人民法庭的担当与温度。接下来,高新法庭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以改革为动力,为乐山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
编辑:牛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