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勤勤恳恳老黄牛 薪火传承党务人

2022-12-16 11:10:00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利民

在四川省内江市中级人民法院,有这样一位“老黄牛”党务人,他十七年如一日坚守在机关党建工作第一线,淡泊名利,勤奋踏实做好机关党建基础工作,为法院机关党建规范化提升做出了重大贡献。2020年,其参与总结的“坚持五有八健全,提升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获评全国法院优秀党建创新案例,先后在全国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机关、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内江市直机关做经验交流和推广,他,就是四川内江中院机关党委副书记邓维亮。

人物简介

邓维亮,男,汉族,1964年4月出生,四川内江人,1981年参军入伍,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1年转业来到内江中院工作,现任内江市中级人民法院机关党委副书记,四级调研员。其参与总结的“五有八健全”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经验获评全国法院优秀党建创新案例,并在内江市直机关、省法院、最高法做经验交流和推广。因党建工作成绩突出,去年七一前夕,中共四川省委员会表彰其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今年年初,被最高法授予“全国法院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2001年,邓维亮转业来到内江市中级人民法院,2006年从事机关党建工作,面对陌生的岗位,他也曾有过短暂的迷茫,但在部队养成的良好作风,让他迅速调整角色,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边做边学,在学习中不断成长。

邓维亮深知,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是党员保持战斗力、增强凝聚力和激发创造力的动力。在学习和工作中他发现,法院的中心工作是执法办案,各支部重业务、轻党建现象比较严重,如何推动党建与审判工作深度融合?如何通过党建规范化来促进司法公信力的提升?如何解决基层党建工作不标准、不规范问题?众多问题摆在邓维亮的面前,一度让他感到十分困惑。

为了迅速摸清情况、查找缺漏,邓维亮一头扎进了书本里,常常在办公桌前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他的认真同事们都看在眼里,大家常说他伏案工作的画面远远看去就像一头任劳任怨的“老黄牛”。

他积极带头加强政治理论和中央、省市历次重要会议精神的学习领会,运用多种形式丰富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果。《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实施以来,明确提出了“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要求,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党支部建设标准有哪些?怎样才能规范化?邓维亮结合《条例》及最高法关于实施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工程“六大行动”、25项措施等要求,探索出基层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五有八健全”工作方法。

“五有”是指“有班子、有程序、有机制、有阵地、有档案”,“八健全”是指“健全目标管理、学习教育、发展党员、党内监督、联系群众、组织生活、民主评议以及主题活动制度”。在内江中院领导的支持下,“五有八健全”工作方法,在他手中一一得到制订、完善和健全,党员干部工作职责更加明确,党建工作质量和各项任务完成情况有了更为精确的量化管理,内江中院的党建工作更加规范有序。

邓维亮待人处事如惠风和畅,对同志他既坚持原则,又讲究方法;对进步青年,他乐于充当党的知识普及的“传播人”“引路人”和党员发展工作的“介绍人”“把关人”。

党建文化长廊里,机关党委围绕工作职责、教育管理等内容制定的26项党建工作规定和标准,细化为13张党务工作流程图,为党务人员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操作指南”,方便党务工作者迅速上手。而这些都离不开邓维亮的努力付出。

在“五有八健全”的机制作用下,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得以有效发挥,争先创优的氛围日益浓厚。每当面对急难险重任务,全院党员干警总会作出响亮的回答:“我是党员,让我去。”勇挑重担、创先争优在整个院机关蔚然成风。

在党建工作引领下,内江中院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刑事审判、行政审判等80余项工作、140名个人受到省级以上表彰,涌现出全国法院先进集体、全国法院先进个人、全国法院办案标兵等先进典型,实现抓党建带队建促审判的良好效果。2020年9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下发《关于全国法院党建创新优秀案例评选结果的通报》,由内江中院报送的《坚持“五有八健全”标准,提升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水平》党建案例被评选为“全国法院党建创新优秀案例”,同年10月21日内江中院还受邀参加最高法召开的全国法院党建创新优秀案例推荐汇报会,并在会上做推介汇报。

内江市中级人民法院有一面荣誉墙,一眼就可以看到悬挂着多块党风廉政建设优秀单位的奖牌,这些光环的背后,凝结着邓维亮在党建工作中付出的智慧和汗水。

党务工作细而繁杂,邓维亮却始终保持热情,把党组织的温暖送到每一位党员的家中,把党组织的光泽映到每一位职工的心坎上。他认真践行初心使命,体现出一名共产党人的担当精神。用实际行动谱写出了一个机关党员的高风亮节,用真心诚意树立起了一个优秀党务工作者平凡而光辉的榜样形象。

编辑:张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