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良艺 通讯员 陆宇平
今年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八步区人民法院将“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作为“一把手”工程高位推进,以“一庭一品”建设为抓手,推动司法服务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资源下倾,全力打通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1-9月,各人民法庭先行调解率、调解率超50%,群众司法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增强。
贺街法庭:赓续古镇“和”文化 司法服务乡村振兴
贺街古镇,历史悠久,“以和为贵”的文化底蕴深植民心。贺街法庭将传统“和”理念与现代司法深度融合,让纠纷在和谐氛围中妥善化解。
今年5月,贺街法庭成功调解一起涉农买卖合同纠纷,原告某饲料经营部因被告陈某某拖欠四万余元货款诉至法庭。受理案件后,贺街法庭法官莫艳学主动联系双方,多次组织调解。
了解到陈某某因资金周转困难,忙于养殖无暇到法庭,且原告经营也面临压力后,法官从“以和为贵”的角度出发,引导双方换位思考、互谅互让,同时告知可通过线上调解平台高效处理。最终,双方在线上达成调解协议,确认欠款金额并约定分期偿还,法庭同步完成调解笔录、送达调解文书,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像这样的化解,在贺街法庭并不少见。法庭巧妙地将古镇“和谐”基因融入每一次定分止争中,成为化解邻里、家事等纠纷的“金钥匙”。今年以来,法庭依托“和”文化等村规民约已成功化解邻里、买卖合同等涉农纠纷75件。
信都法庭:贯通“调立审执”链 打造一体化解纷新路径
信都法庭持续优化“调立审执一体化”工作模式,强化诉调对接与判后督促,推动纠纷化解从“单环节解决”向“全流程把控”转变,为群众与市场主体提供高效、低成本的司法服务。
今年7月,三家工程服务部因80余万元工程款拖欠,将某建工公司诉至法庭并申请财产保全。信都法庭法官虞始诚秉持“如我在诉”理念,启动“调立审执一体化”模式,通过“线上沟通+线下走访”厘清争议焦点,最终促成双方达成由被告分期履行付款协议,既保障原告权益,也为被告争取到经营缓冲期。
同年8月,在一起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中,虞始诚通过判后答疑、执前督促等方式多次与被告沟通,告知其拒不履行生效判决的法律后果。经耐心疏导,双方当事人最终解开心结,被告潘某某主动履行义务,当场以现金方式一次性支付赔偿款4.9万元,真正实现“案结事了”。
今年以来,信都法庭注重人民法庭参与执行工作,加强涉企纠纷全流程化解,以全链条督促生效案件随案履行,1-9月民事裁判申请执行率达28.64%。
桂岭法庭:凝聚多方智慧 浇灌边界“和谐”之花
桂岭法庭地处三省交界、多民族聚居区,八步区法院党组常态化指导法庭深耕省际边界民族特色调解沃土,积极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枫桥式人民法庭”。
“非常感谢法庭的调解和对方的理解,我们会继续发展生产经营,尽快把债还上!”8月27日,桂岭法庭“14580”(有事我帮您)调解室内,被告合作社代表黎某某说。
这是一起涉企合同纠纷,原告某投资公司与被告某种养合作社因投资返还款产生争议。
桂岭法庭法官容槟在办案中既依法保护原告企业合法权益,又充分考量被告合作社的实际经营困难,耐心主持调解,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履行宽限期并分期支付协议,双方握手言和,为后续合作留下空间,将“难题”解出了“双赢答案”。
今年以来,桂岭法庭积极推动“边界法庭跨区域协作”,深化“两所一庭”联动机制及人民调解指导员机制,依托“14580”(有事我帮您)调解室等三大调解平台,有力推动矛盾纠纷分类调解。1-9月,桂岭法庭开展“两所一庭”联动协作11次、指导调解案件50余件,调撤率达67.25%。
八步区法院的司法实践表明,“枫桥式人民法庭”的创建,关键在于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主动融入基层治理,通过前端化解、多元协作、督促履行等务实举措,有效激活基层治理“末梢”,助力实现“矛盾无激化、纠纷就地解、问题不上交”。
编辑:李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