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春 通讯员 洪飞
东海之滨,浪花簇拥着“千岛之城”舟山普陀。这里不仅是闻名遐迩的渔都,更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海岛生动实践的沃土。在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前沿,活跃着一群特殊的“坐诊专家”。他们平均年龄65+,从乡镇综治、法院、检察院、医院等岗位退休后,并未选择安逸,而是怀揣着对公平正义的执着和对乡土民情的深厚感情,汇聚在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人民调解协会,成为化解矛盾纠纷、守护一方和谐的“海上枫桥”践行者。他们善用“望闻问切”之法,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暖心,在家长里短、医患纠葛、劳资争议的浪涛中,巧化干戈为玉帛。近日,笔者走近这群可敬可爱的“银发”调解员,聆听他们扎根基层、定分止争的动人故事,感受“海上枫桥经验”在普陀的深厚底蕴与蓬勃活力。
医患纠纷巧化解,“望闻问切”显真功
在普陀区医疗纠纷调解领域,提起忻黎明,大家都会尊称一声“忻老师”。这位曾在检察院经侦战线和医院质控岗位工作多年的老同志,是公正与专业的代名词。走进调解室,常能看到他一边耐心解答患者家属的困惑,一边悉心指导年轻调解员,将经验倾囊相授。
“退休时几家医院都想返聘我,”忻老师笑容温和地回忆道,“但这些年我目睹了太多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的医患冲突。很多患者本在理,却因不懂维权而吃亏。听说需要调解员,我就想,该用我的专长做点实在事了。”2021年退休后,他婉拒高薪返聘,毅然投身医疗纠纷调解,秉持专业精神,拒绝“和稀泥”。忻老师深知患方的无助,调解中,他常化身“普法员”,清晰解释医疗流程、患者权利及鉴定途径,用专业知识击碎信息壁垒,奠定信任基础。他的调解,绝非仅凭经验“摸着石头过河”,深厚的医学、法学、心理学知识是其坚实的“内功”。
2025年4月的一起案例,充分展现了这份专业的力量。一对来舟山游玩的外地夫妇,丈夫突发腰疼,在舟山某医院诊断为肾结石,治疗后疼痛反而加剧。忧心如焚的妻子带丈夫转诊宁波,确诊竟是凶险的主动脉夹层撕裂!回看舟山某医院的片子,专业人士已能看出血管撕裂端倪,但院方坚称是“后续并发症”,拒绝承担责任。协商无果,悲愤的夫妇将遭遇发布至网络,舆情汹涌,引起卫生健康委高度关注。忻老师临危受命介入调解。
调解现场,气氛凝重。忻老师沉着接过争议中的CT片,凭借多年经验,目光如炬地锁定关键异常点,直指要害:“看这里。知道问题出在哪了吗?”精准专业的判断瞬间控场,院方代表意识到遇到了行家,态度软化,很快承认了诊断疏失。忻老师见院方认错,立即启动“背靠背”调解模式。
患方夫妇心力交瘁,只求速回,提出赔付7.5万元在宁波治疗期间的医疗费即可。忻老师坦诚相告:“若走司法鉴定,耗时约三个月,结果可能对你们更有利,赔偿或更高。”但归家心切的外地夫妇无力久留。忻老师体恤其难,转而与院方深谈,既据理厘清其法律责任,更强调患者急需返乡的现实困境与平息舆情的紧迫性。他情理法交融,掷地有声:“于法,责在贵方;于情,患者需归;于理,速决最优。”最终成功说服院方,将原本只愿赔付的6万元提升至8.5万元。这一结果,既超出了患者预期,又避免了双方陷入漫长的诉讼泥潭。
协议签署,夫妇热泪盈眶:“谢谢您,忻老师!您不仅给了我们公道,更给了我们回家的路!”院方也心悦诚服。一场可能升级的“风暴”,在忻老师专业、公正、富有人情味的调解下圆满平息。“不能因无知而让悲剧叠加上闹剧”,秉持这份信念,他几年如一日,累计成功调解医疗纠纷240余起,件件力求事实清晰、不偏不倚。面对患者家属的焦虑愤怒,他善用疏导技巧,化解对抗情绪,引导理性维权,让冰冷的法条在调解室里焕发出温暖的治愈力量。
法官变身“和事佬”,千件纠纷化无形
在普陀区调解协会,刘海平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刘老”。从事调解工作已满8年,此前他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法官。从身着法袍的“裁判者”到扎根一线的“调解员”,是什么支撑着这份转变与坚守?
笔者见到刘老时,他刚完成一起调解。谈及角色转换,这位有着4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神情恳切:“有人说我从‘裁判员’变成了‘运动员’,这说法太表面了。充实退休生活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对自己专业的追求。法官重在裁决,调解重在化解。我希望用我的专业,在法与理之外,更好地融入‘情’,更彻底地解开当事人的心结,这才是真正的案结事了。”朴素的话语,道出了人民调解的精髓——追求和谐,止争息诉。
刘老就是调解战线的“拼命三郎”。仅今年半年多,他已成功调解案件210余起,累计调解量高达2250余起!立案庭的法官们无不佩服他的干劲与效率。说起印象深刻的案子,他感慨“不胜枚举”。
2024年10月,某小区70户业主带着厚厚的材料,满面愁容地找到普陀区人民调解委员会。他们与某房地产开发商签订了购房合同,约定2023年7月31日前交房。然而,开发商迟至8月底才寄发《交房通知》,通知9月初办理手续。更糟心的是,业主收房时发现普遍存在阳台漏水、地漏错位、楼板渗漏、电线未穿管、大理石破裂等严重质量问题。虽经开发商整改,但逾期90天仍未彻底修复。业主们多次交涉索要违约金及自行修复补偿,均石沉大海。无奈之下,70户业主联名申请调解。
刘老深感事涉民生,刻不容缓。受理当日即联系开发商。对方起初推诿搪塞,刘老便亲自上门,向负责人宣讲民法典等关于商品房质量与违约责任的法律法规。开发商以“需汇报领导”为由拖延。刘老不急不躁,多次电话沟通,晓以利害:一方面,严正指出其违约事实和法律风险;另一方面,从长远计,语重心长地提醒:“信誉是企业的生命线。此事若处理不当,负面舆情和潜在诉讼将严重损害公司声誉。换位思考,业主们倾尽积蓄买房,遭遇如此质量问题,心情可想而知。”经过刘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明之以法的不懈努力,开发商最终转变态度,同意支付合同约定的违约金。但在补偿修复费用上,双方仍有差距。刘老抓住关键点,引导双方互谅互让,最终促成各退一步,达成调解协议。70户业主的合法权益得以维护,一场可能激化的群体性矛盾消弭于无形。
跨海追薪暖民心,指尖解忧护“薪”安
去年年底刚当选普陀区人民调解协会会长的陆胜品,被大家尊称为“老陆”,是人民调解员队伍中的标杆。他拥有20年司法行政工作经历,1997年曾荣膺“全国优秀司法所所长”。2005年起,他在朱家尖多个社区担任书记、主任,深耕基层治理。2021年,对调解事业的热爱让他选择退休后重返岗位,继续发光发热。
在普陀区社会治理中心的调解室里,窗外天色阴沉,台风“竹节草”正逼近舟山。老陆看了眼局里发来的安全提醒短信,轻轻放下手机,沉稳地讲述起他的调解故事。屋外风雨欲来,屋内调解员们依然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这份坚守令人动容。
“调解案子太多,难忘的也不少。”老陆提起2022年5月接手的一起棘手的欠薪纠纷。朱家尖养蟹场的黄某,2021年7月委托谷某招募了66名安徽籍女工,前往江苏大洋岗从事扎蟹工作。工程结束后,黄某拖欠工资20余万元,且玩起了“失踪”。工人们多次讨薪无门。
老陆深知农民工血汗钱的分量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他迎难而上,通过多方渠道,终于“揪”出了躲藏的黄某。老陆没有简单施压,而是耐心释法明理,反复强调支付劳动报酬的法律义务及其逃避的严重后果,敦促其履行责任。更大的挑战在于,66名民工因生计所迫,早已分散到全国各地打工。如何核实身份、确认欠薪金额、完成法律手续?是当前面临的主要困难。
面对空间阻隔,老陆和团队成员没有退缩。他们创新工作方法,利用电话、微信等工具,逐一与远在他乡的民工取得联系,耐心询问、仔细核对信息,远程制作询问笔录。最关键的是,他们依托浙江省数字化改革的成果——“浙江解纷码”平台,指导民工们在线完成身份认证、协议确认和电子签名。指尖轻点,跨越山海。经过近三个月不分昼夜的细致工作,所有文书手续顺利完成。2022年8月,被拖欠近一年的20余万元工资,终于全额发放到66名民工手中。钱款到账的信息,从全国各地汇聚到老陆的手机上,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化作了欣慰。
“看到他们拿到血汗钱时,哪怕只是在电话里听到那声哽咽的‘谢谢’,或者微信里发来的笑脸表情,我都感到无比值得!”老陆眼中闪着光,“这个案子让我更深切体会到,人民调解员是‘海上枫桥’的重要一环。我们不仅是社会矛盾的‘减压阀’,更是基层社会治理的‘稳定器’,守护的是民心,维护的是和谐。”
后记:窗外,台风“竹节草”带来的骤雨敲打着玻璃,声急势猛。然而,普陀区人民调解协会的办公室里,灯火通明。12名专职人民调解员,如同风浪中岿然不动的航灯,依然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或伏案梳理卷宗,或轻声与当事人电话沟通。岁月的风霜染白了他们的双鬓,却从未冷却他们为民解忧的热忱。从威严的法官到耐心的“和事佬”,从专业的医者到公正的“定分者”,从深耕基层的老书记到云端解纷的“新能手”,身份在变,舞台在变,不变的,是那份守护和谐、服务群众的初心与使命。
他们用专业的法律素养化解纷争,用丰富的人生智慧弥合裂痕,用真挚的为民情怀传递温暖。在每一次“望闻问切”的倾听中,在每一次法理情的交融中,在每一次“化干戈为玉帛”的成功里,他们生动诠释着“海上枫桥经验”的深刻内涵——“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他们是扎根东海之滨的“定海神针”,用银发智慧与赤子之心,在千岛之城谱写着共建共治共享的和谐乐章。风雨或许会来,但这群海上枫桥的“老舵手”们,始终坚定地守护着社会和谐稳定的航船,破浪前行。
编辑:梁梦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