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六安法院推行“一村(社区)一法官”机制

1906个村和社区有了包保法官

2025-05-28 10:53:45 来源:法治日报 -标准+

□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范天娇

□ 法治日报全媒体通讯员 汪坤

安徽省六安市位于大别山北麓,山体众多,江淮分水岭使境内形成淮河、长江两大水系,造成山区群众打官司存在不便。

为了满足群众对司法服务就近、便捷需求,六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在率先推出“背包法庭”的基础上,近年来不断将触手向前端延伸,建立推行“一村(社区)一法官”工作机制。目前全市共有406名法官及法官助理对接1906个村(社区),实现了法官、法官助理联系包保村(社区)全覆盖,打通司法助农、惠民、普法、解纷“最后一公里”。

了解群众诉求

“王法官,我女儿患有癫痫病,女婿不医治,我们给女儿做了手术,能不能让女婿支付手术费用?”4月6日,夏店镇砖佛寺村村民吴某给霍邱县人民法院长集法庭庭长王金本打电话咨询法律问题。像这样的电话,王金本一天最多能接20多个。

自2021年6月起,六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始推行“一村(社区)一法官”工作机制,采取部门联系乡镇、法官联系村(社区)、设立乡镇法官工作室等方式,由各级法院业务庭包保全市140个乡镇(街道),在包保的乡镇(街道)内,各业务庭安排法官或法官助理包保1906个村(社区)。法官、法官助理定期到乡镇所属企业、学校开展法律服务,深入联络村走访摸排矛盾纠纷,全面了解掌握各村情况,积极开展普法活动,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司法服务。

“很多时候,双方一旦到了对簿公堂的地步,难免会伤及和气,矛盾纠纷也难以实质性化解。实行‘一村一法官’更加侧重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以案释法,及时掌握群众诉求,把纠纷化解在诉前,让矛盾纠纷快速消弭于萌芽、化解在基层。”六安中院副院长杨理说。

目前,六安市已实现法官、法官助理联系包保村(社区)全覆盖,共化解纠纷2676件。

线上线下解纷

在六安的村(社区)服务大厅,墙面上张贴着“一村(社区)一法官”工作职责,醒目位置摆放工作标牌,公布联系法官、法官助理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及法院诉讼服务中心的联系电话,畅通群众联络渠道。

“我们还依托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云上法庭等智能平台,在镇、村设立‘共享法庭’,以‘一屏(屏幕)一线(网线)一终端(智能终端)’为配置标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司法资源共享,打造‘线上+线下’解纷新模式。”六安中院民一庭庭长林莉说。

2024年5月,裕安区新安镇李庙村的李某在当地合作社育秧时,手指被传送带绞伤。经鉴定,李某的损伤构成十级伤残。此后,李某与合作社就损害赔偿多次进行协商未果,遂向李庙村人民调解委员会提出调解申请。

考虑到李某出行不便,为进一步提高调解质效,裕安区人民法院新安法庭的包村法官采取远程视频方式,在李庙村“共享法庭”与调解员共同开展调解工作。通过法官说法、调解员说理,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并申请司法确认,合作社法人当场给付李某6万元补偿金。至此,该起纠纷实现一次性调解、一次性确认,在诉前画上圆满句号。

“镇、村‘共享法庭’具有接待群众法律咨询、调解指导、网上立案等功能。当事人可直接前往当地‘共享法庭’申请纠纷调解、在线开庭等服务,调解员、调委会还可以预约法官指导调解。”林莉说。

截至目前,全市法院共建成“共享法庭”51个,让司法更便民、村居更安心、群众更省心。

开展巡回审判

近日,霍山县人民法院佛子岭法庭审理一起水灌村三兄妹分割父亲死亡赔偿款纠纷案件。考虑这类案件在农村具有普法意义,同时也为深入了解农村当地一般丧葬事宜的实际支出情况,该案承办法官,也是包村法官的王明决定将庭审现场搬到当地村委会,邀请村干部和村民们进行旁听。

“家事纠纷宜解不宜结,如果单纯一判了之,不仅不利于矛盾化解,反而容易使亲人变成‘仇人’。”庭审结束后,王明从法理和情理层面分析利弊,引导兄妹三人达成合理分配方案,使案件得到妥善化解。

在推行“一村(社区)一法官”工作过程中,针对一些行动不便的当事人或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案件,包保法官会前往村(社区)开展巡回审判,邀请村干部和群众现场旁听,充分发挥“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良好效果。

“各法院还结合特色地域文化进行一些探索,如金安区人民法院与社区开展皋陶法治文化共建,设立‘皋小法’驿站,裕安区人民法院在独山人民法庭设立‘红源调解工作室’,精准对接群众解纷需求,就地就近化解纠纷,推动调解工作提质增效。”杨理说。

编辑:杜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