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人大代表+法官+调解员”共绘新“枫”景

湖南醴陵法院积极拓展涉陶瓷产业纠纷多元化解渠道

2025-05-27 14:04:46 来源:法治日报 -标准+

□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阮占江

□ 法治日报全媒体通讯员 张宁 易思思 邓静如

“法院坚持将新时代‘枫桥经验’与法治护航陶瓷产业发展相结合,倾力打造‘代表+法院’多元解纷特色治理模式,在护航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上,与企业同向同行,真真切切为醴陵陶瓷产业发展增添了司法助力。”近日,全国人大代表、醴陵市醴泉窑艺陶瓷有限公司总设计师黄小玲走访湖南株洲醴陵市人民法院时,听到当初自己的意见建议已在株洲大地落地扎根,禁不住满口称赞。

陶泥突现质量争议

醴陵窑火,千年不息,因“瓷”相传,由“瓷”而兴。

一直以来,陶瓷产业作为醴陵的支柱产业,现已形成年产值达740余亿元、从业人员达20余万的现代产业集群,产品包括工业瓷、日用瓷、艺术瓷三大类4000多个品种。

与此同时,围绕陶器而生的纠纷亦是屡见不鲜。近三年来,醴陵市人民法院受理涉陶瓷类纠纷案件1300余件,其中涉陶瓷原料类买卖合同纠纷尤为多发。

2024年6月,醴陵市法院速裁审判庭迎来了两名因“瓷”生怨的当事人。

X公司系醴陵颇具规模的陶瓷生产企业,一直从Y陶瓷原料公司采购瓷泥等基础原料,双方长期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然而近期X陶瓷企业发现,新收到的一批瓷泥烧制出的陶瓷成品出现黑斑瑕疵,严重影响产品质量和销售,遂以质量问题为由,拒绝支付该批次瓷泥货款。Y陶瓷原料公司则表示原料发货时并无问题,极可能是运输过程或X企业自身储存不当所致,坚持要求对方依约付款。

携手人大代表解纷

“双方看似矛盾尖锐,实则主要聚焦该批次瓷泥质量问题,并无终止合作的意愿,而且双方之前保持合作关系长达5年,有调解的基础。”速裁团队法官何昌炎,一边仔细聆听双方诉求,一边耐心寻求解决方案。

为了厘清事情原委,何昌炎决定向先进陶瓷产业链人大代表联络站的专家们求助,特邀醴陵市人大代表、醴陵陶瓷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研发部部长肖迪强参与该案调解。

“瓷泥烧制存在黑斑瑕疵,是由于原料差异、运输方式、车间环境等多方面原因所致。如果还有继续合作的意愿,我建议:今后卖方可以就原料的出厂质检提供详细报告;买方收货时则需仔细查验瓷泥质量才能确认收货。”懂行情、知行规、说行话,肖迪强一针见血抓住双方争议的瓷泥质量问题,剖析原委,并以行业人员的视角,坦诚给出专业解决意见。

原告Y陶瓷原料公司当场表示要强化后续瓷泥供应质量监管;被告X陶瓷生产企业也不再坚持,当场付清所欠货款。不出半日,矛盾迎刃而解。

因地制宜创新机制

“这一切,都得益于黄小玲代表为我们提供了好的建议。”醴陵市法院党组书记、院长罗旿感慨道。

原来,2023年,黄小玲应邀走访调研醴陵市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机制建设改革成果时,与陶瓷打了43年交道的她当场建议人民法院“积极拓展涉陶瓷产业纠纷多元化解渠道,因地制宜创新解纷机制”。

此后,醴陵市人大常委会在醴陵陶瓷发展研究中心设立了先进陶瓷产业链人大代表联络站,该站聚集了陶瓷行业28名人大代表。

2024年4月,在黄小玲和醴陵市人大常委会的协调下,醴陵市法院在先进陶瓷产业链人大代表联络站内设立法院工作室,建立“人大代表+法官+调解员”的多元解纷机制。

“找得到人、办得了事、落得了地。”罗旿现场和联络站驻点法官“约法三章”,要求立足产业特色,因地制宜,努力探索出多元化解、分层递进的涉陶瓷产业民商事纠纷解决路径,切实解决涉陶瓷产业相关的产品销售、瓷泥质量、合同履约等纠纷问题。

截至2024年底,株洲市两级法院特邀人大代表、专业人士、从业人员参与涉陶瓷产业诉前调解纠纷107场次,有效化解了一大批涉陶瓷产业矛盾纠纷。

“我们要从代表委员意见建议中精准把握人民群众期盼、关切,带着感情和责任,切实把建议办好、把工作做实,真正把司法为民理念落到实处。”株洲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蒋智勇明确要求。

近年来,株洲市两级法院主动接受人大监督和民主监督,大力推进代表委员联络工作,多途径、多方式拓展沟通监督渠道,高质量、高标准落实代表委员建议提案,始终把工作置于人民监督之下,有力推动了人民法院和群众需求的“双向奔赴”。

编辑:杜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