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蕴藏在徽风皖韵里的解纷良方

探寻安徽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践特色

2023-11-22 10:35:03 来源:法治日报
分享:
-标准+

□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光明

一条小巷,一个墙角,一壶热茶,当它们成为文化的载体,就不再普通。

在安徽,桐城市“六尺巷”、西递村“作退一步想”墙角、临涣古镇千年茶风,因其蕴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合”特质,成为孕育社会和谐稳定的地标,被广泛融入社会治理,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塑造了一个个地域特色浓郁的调解品牌,走出一条源头治理、多元共治、和谐共享的治理之路,成为安徽传承发展“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

“六尺巷”里和风吹拂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是清代名相张英收到家人千里传书,请求他利用职权干预与邻居建墙纠纷的回信。家人收信后立即退让了三尺,邻居见状也让出三尺。这便是“六尺巷”的由来,这个化干戈为玉帛的“六尺巷”故事也被广为传颂。

“青砖黛瓦碎石路,头顶连天香樟树”。如今,这条长不过180米、宽约两米的“六尺巷”已经成为桐城调解矛盾纠纷的独特品牌。在孔城法庭运用“六尺巷”故事开展诉讼调解的基础上,从2016年起,桐城市人民法院总结提炼出以“听、辨、劝、借、让、和”为核心的“六尺巷调解法”,被广泛运用到司法实践中。

此后,在安庆市委政法委推动下,桐城市对“六尺巷调解法”内涵、外延不断进行升级,以“谦和礼让、知进退、和为贵”为切入点,从诉中调解延伸至诉前调解,从司法调解扩展至人民调解、行政调解,构建多方参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联动的多元化解体系,将礼让精神融入每一次矛盾纠纷化解全过程,形成了“党建领事、礼让和事、群众说事、多元解事、网格管事、群力防事”的基层治理格局。

“‘六尺巷’故事以文化人、润物无声,犹如春风般拨动着当事人的心弦,不知不觉中就会让矛盾双方谦和礼让,成为化解矛盾纠纷的催化剂。”孔城法庭庭长张诚深有感触地说。

在审理安徽扬帆机械公司与宁夏中强威普公司一案中,张诚认为,两家公司没有多大矛盾,就是董事长因赌气致矛盾尖锐对立,调解结案更有利于两家公司今后合作和发展。得知宁夏中强威普公司代理人是第一次到桐城后,张诚便邀请该代理人前往“六尺巷”参观。“六尺巷”故事深深触动了该代理人,在他的努力下,该公司董事长改变初衷,最终双方不仅接受调解握手言和,而且修复裂痕继续合作。

“你让我让,心明眼亮;你争我争,伤情伤身。”桐城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中龙说,“礼让”二字是“六尺巷”文化的核心,“六尺巷工作法”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强调“强者先让、有理也让”,倾向于有理也要让三分、得饶人处且饶人,最终实现互谅互让,促使矛盾纠纷得到化解。

六尺于心,心宽无界。“六尺巷工作法”已经成为新时代桐城市乃至安庆市社会治理工作的一张名片,营造出“人人会讲‘六尺巷’故事、处处彰显‘六尺巷’文化、事事体现‘六尺巷’精神”的浓厚氛围,形成源头和解、过程调解、终点化解的治理机制,构建了自下而上、逐级消化、有效衔接的调处化解格局,在聚焦“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问题不上交”基础上,迈上了以“矛盾不上交、信访不上行、平安不出事”为目标的征程。

徽文化中善治盈门

与“六尺巷工作法”一脉相承的“作退一步想”调解工作法,可以说体现了徽文化的精髓,是安徽推动徽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经典之作,为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上的社会治理创新赋予了强大生命力。

如果说“六尺巷工作法”侧重于矛盾纠纷发生后的处置,那么“作退一步想”调解工作法则追求矛盾纠纷的预防。

在黟县西递村,位于村正街中心的一座老宅侧门墙界后退了半米多,正屋的墙角被削去三分,上刻“作退一步想”5个篆刻字,与正堂内一副“忍片刻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楹联相呼应,这里就是“作退一步想”调解工作法的萌发地。

每当导游介绍削去墙角的缘故时,游客们都会被徽文化的厚重底蕴所折服。这座老宅的主人在修缮祖居时为方便路人挑担、推车、行走,主动将正屋墙角削去三分、阁楼临街后退一步,并题字告诫子孙后代待人要互尊互爱、互帮互助、互让互谅,处事要谦和礼让、敦亲睦邻。老宅主人主动舍弃部分个人利益、方便大家的举动,意在感化他人,营造礼让、谦和的氛围,寻求退中共进、互惠共赢,为博大精深的徽文化做了精辟而又简明扼要的注解。

“‘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等徽州传统家规家训,可以说在‘作退一步想’上得到进一步升华,反映了徽州人‘谦让和合、豁达通融’的经世智慧。”西递镇党委书记程丹说,借古人的智慧,西递挖掘打造了“作退一步想”调解工作法,通过以德促调、以德辅治,引导当事人换位思考,思己虑人、相互体谅,立足退让礼让,从而预防纠纷、化解矛盾、解决纷争,从源头预防化解矛盾纠纷。

很快,“作退一步想”调解工作法在黟县全面推广,进而成为黄山市社会治理品牌。黄山市委出台《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深化拓展“作退一步想”德治品牌的实施意见》,推动其从矛盾纠纷化解向地方立法、执法、司法、普法、文化传承发展、干部教育监督管理等领域拓展延伸,推动党员干部从“作退一步想”到“更进一步为”。

“黄山既是徽商故里,又是徽文化重要发祥地,诚信、礼让之风自古盛行。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两个结合’,借助独特地域资源,从徽州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寻找社会治理的源头活水和创意密码,植入现代治理理念,传承善治因子,打造具有黄山显著地域特征的市域社会治理品牌,有效防范化解市域内各类矛盾纠纷,彰显了中国式基层社会治理的独特优势和强大活力。”黄山市委常委、秘书长、政法委书记任生说。

一杯茶前握手言和

“说着喝着茶一碗,双方怒气得消完;说着喝着茶两碗,事情来龙去脉全说完;说着喝着茶三碗,是是非非摆面前……”听着濉溪县临涣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坠子戏传承人周素芬用婉转回旋的曲调演唱自编自唱的《温馨调解大碗茶》,王士宏眼前浮现出一幅幅调解画面。

王士宏是临涣镇茶馆调解室创始调解员,“一杯茶调解法”犹如一股暖流,让众多矛盾纠纷当事人在一杯杯热茶前冰释前嫌。

以茶为媒调解纠纷,得益于传承千年的临涣“茶文化”。临涣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古镇,老街上茶馆林立,每天十里八乡的老百姓会赶到临涣集上喝茶,一种特有的“棒棒茶”现今仍是一元钱一碗,可续水一天。自古老百姓因经济来往、房产地边和婚丧嫁娶等事发生纠纷,大都会自发到临涣集上的茶馆评评理,茶客们一边品茶一边倾听双方当事人诉说,并对纠纷评断是非曲直、调解矛盾纠纷。

结合饮茶习俗和“有理进茶馆说”的传统,濉溪县司法局联合县人民法院等单位创建了“茶馆说理”模式,在风雅苑茶馆、怡心茶楼等建立茶馆调解室,在每家茶馆设置“百姓说事点”,组织乡贤、“五老”等“评判员”组建“兵哥”“老支书”“姊妹花”等调解队伍,为百姓生活中的大小事务、家长里短进行依法评理,形成“百姓事百姓评、百家事人人断”的调解格局。

“走,到茶馆说理去,依然是当地老百姓化解矛盾纠纷的首选,很多人面红耳赤进茶馆,出来时已和和气气了。”濉溪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蒋鹏说,人与人之间往往就是一杯茶的距离,只要彼此相敬一杯茶,保管谈笑间就能一笑泯恩仇,握手言和。

在嫁接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地域特色调解品牌的同时,安徽各地紧扣创新基调,推出了合肥行政处罚案件群众公议制度、马鞍山医疗纠纷化解“三诊”工作法等创新做法,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初始、解决在基层,避免了矛盾纠纷迭代升级,让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实践中更具徽风皖韵。

编辑:杜洋